图为:丹江口习家店镇杰依服饰扶贫车间,26岁的蒋金莲带着两个孩子在做衣服。
图为:郧西县香口乡李师关村制鞋扶贫作坊,一对双胞胎在门口玩手机,他们的妈妈在忙着
做鞋。
图为:陨西县上津镇石庙子村,贫困群众王富菊在家里做鱼钩。王富菊以前偶尔去镇上工地做零工,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做鱼钩。
图为:郧西县国华藤编合作社生产车间,贫困群众付成兰(左一)和乡亲们在这里既学会了一技之长,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图为:浙江诸暨袜业在郧阳区建“扶贫车间”20个,智能织袜机的投用也由传统的“一人一机”模式转变成现在的“一人十机”模式。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通讯员 忠宏迪祥 发明坤
冬日暖阳,陨西县上津镇石庙子村7组,贫困户徐成彩坐在家门口,从面前摆放的白色塑料桶里抓起一把鱼线,熟练地挂上一排鱼钩。一旁轮椅上坐着她的丈夫朱义喜,也在低头加工鱼钩。
丈夫残疾多年了,大部分时间只能卧床,徐成彩要照顾丈夫、接送孙女上学,地里还有黄姜要打理,没办法出去打工。
村里办了鱼钩加工厂后,她从厂里接到活,拿回家里做。每天做两种鱼钩,有4个钩的一根线可以赚7分5,单钩的赚1分5。她指着脚边堆放的用纸包好的鱼钩说:“这些就是我今天做的,5把一共2500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45块。”
在上津镇,像她一样靠做鱼钩挣钱的贫困户还有很多。目前,全镇16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都在兴建鱼钩扶贫车间,组织村民进行技能培训,
十堰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7万多户,贫困人口82.67万人,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十堰占了5个。
针对贫困地区闲置劳动力多、产业薄弱等特点,十堰市支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进村组开办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谭山镇为塘城、罗台、西王等8个村引进轿车坐垫加工企业,以家庭“扶贫作坊”为依托,采取“公司+村组+农户”运作模式,帮助农户增收。公司为农户提供轿车坐垫加工材料,由农户在家分散加工,产品验收合格后由公司集中回收。因产品加工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农户农忙时节可下地务农,农闲时节可在家务工。
“扶贫车间一般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堰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这些产业用工需求量大、技术要求低、工艺相对简单。企业也愿意来,因为成本相对较低。房县兆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清华介绍,公司建成4个扶贫车间,比直接请工人到工厂做工,成本节省约10%。十堰豪成服饰有限公司在丹江口习家店镇开设扶贫车间,3个生产车间共招收120多名村民,其中贫困群众90名。总经理王萍说:“政府建好了厂房把我们招商引进来,还免了3年的场地租金。”前段时间,扶贫车间生产的6000条儿童短裤已发往非洲。
在郧阳区谭山镇塘城村,10来个村民围坐在村头小卖部前编织汽车坐垫,谈笑风生。50岁的张富荣说:“平时天气不好的时候我们都在家里编,像今天这样好的天气,大家就会出来一起编,聊聊天,心情也好多了。”
扶贫车间让乡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有了回家的念头。
丹江口习家店镇杰依服饰扶贫车间,26岁的李丹带着孩子在车间里操作缝纫机。她和丈夫以前在温州的服装厂做衣服,有了孩子后,因身边没人照看,她在2016年回到了镇上。后来,镇里在家附近开设了扶贫车间,允许员工带着孩子上班。
“现在厂里正在筹划做一个儿童游乐区。既能上班又能带孩子,谁还愿意跑那么远出去打工!”李丹说,前段时间,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姐妹看到了她发的朋友圈,都准备回来。
类似的扶贫小车间、手工小作坊,在秦巴山区遍地开花。车间建到家门口的“厂房式”、工作带回家里完成的“作坊式”……这些扶贫车间,建到了田间地头,办到了扶贫安置小区,延伸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百姓挣钱顾家两不误,方便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也调动了他们产业脱贫的积极性。去年,十堰市已开办扶贫车间6020个,带动9万多户贫困家庭增收脱贫。
新的一年,十堰市将继续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凝聚力量,规范管理,力争2020年前所有重点贫困村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让“小车间”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