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通讯员 杨鹏程 侯晓琳
慕名去安陆,采访一位写歌的农民。
先以为是个奇趣故事。见到他,听他讲苦难和自信,才领悟出一种时代感。5岁伤残、6岁丧父、14岁辍学,又无法劳动,生活只靠“啃娘”。但社会并没遗落他,给了他的天赋一片沃土,他写的歌词在大江南北传唱。51岁的他,人生的异彩,才刚刚开始。“没有精准扶贫,我触摸不到这个世界,也无法找到我自己。”想不到吧,这是一个初中没念完的农民说出的话。
他叫梅传忠。
当年的小梅命运多舛
梅传忠1968年生,家在安陆市赵棚镇双桥村。他有两个哥哥,但他没见过,“他们都在1岁多的时候,夭折了。”
5岁时,他有一天跟堂哥玩,堂哥玩火,引燃厨房,他没及时逃出火海,半边身子被烧糊。左腕至今伤残,弯得像钉耙,不能动弹。
祸不单行,6岁时爹也死了,“我对他印象不深,他总病在床上。”这就是他的少年时光,满是凄凉。“我读书成绩好,数学总考第一。”但无奈,穷,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又不能为家做事,每天看妈勤扒苦做,他在一旁发呆。有天他突然想,我可以写小说!
第一篇登在《中国故事》上,3000字,稿费75元。《今古传奇》《文学大观》也发过几篇,“但这太慢,写长篇稿费会高些。”就写长篇,15万字,但编辑说题材太轻,改成3000字吧。那年他23岁,血气方刚,这打击他受不了。文学梦,被浇熄了。
后来他才醒悟,“书读太少,并不真懂文学,仅为赚稿费,本身路就不正。”但他又能干什么呢?常年抑郁,伤残的病体又患上胃炎、高血压、肝硬化等,很多毛病。
2016年,他48岁,被建档立卡为贫困户,享受国家低保,每年看病要花2万多元,也享受安陆市医扶政策。九旬老母泪眼婆娑,看着他,叹了口气。
如今的老梅文思泉涌
3月25日,在政府援建的新房前,梅家院落宽敞,阳光煦暖。老梅回忆苦难,倾吐的是对时代的感恩。
2015年他才有手机,偶然点开中国原创歌词网,没想到,那一刻,他点开了人生新篇章。
“读那些歌词,感觉我也能写。”就写,往网上传,当好玩。不料有人回复,说“你这歌词给我们用吧”。
信心重燃!不再“当好玩”,开始“当事做”。安陆作家赵金禾还记得他,借书他看,告诉他写歌词与写诗的区别,鼓动他参加各地的征歌比赛。
第一次获奖来自四川,越西县为提高“文昌故里·水韵越西”知名度全国征歌,他的《最美越西》中了!
他很高产,用手机写,4年写了400多首,全国20多个省市都用过他的歌词,获奖证书一大摞。
“命题作文很难写,要熟那里的风土人情,《最美越西》如果不写索玛花、转转酒、树衔碑、擦尔瓦,就没越西风味,可我没去过越西,歌词很短,背景资料要读几万字,揣摩好久。”
现在,大奖赛他已不追了,圈内小有名气,厦门作曲家刘续红、陈涤非经常与他合作,甚至歌星金波、奥云格日乐都曾联系他。采访时,黄冈师院音乐副教授徐文刚好来电,很尊敬地称他“梅老师”。
记者品读他的歌词,感叹他用功之深。没出远门,全国各地的地标沿革他信手拈来。丰沛的才情,更令人动容。写西安,“灞水悠悠静静淌/恰似你情长/你当年丝路/繁华我高楼几丈”;写山东东营,“谁在黄河口灯火阑珊/等你我在如烟的城南”;写河北涿鹿,“我走时淅淅沥沥下着雨/昨夜温柔令我泪水一涌决堤/笔触心扉古都浓墨一幅釜山合符/望一望龙族是我唯一卷走的恋曲”……谁曾想,因为伤残和贫寒,老梅从未恋过爱,讴歌各地秀美风貌的字字珠玑,均源于他内心情感的如诉如泣。
老梅想成家,但说,先把歌写好。
写歌有收入,但不稳定,镇政府让他安心创作,落实所有扶贫政策外,还安排他一个公益岗位,去村小学当门卫,还请他编镇志,参与文明新风宣讲团,多方面让他创收,生活无愁。
赵棚镇镇长王永波说,老梅是该镇扶贫攻坚的一树标杆,他感恩党的温暖,竭尽全力回报社会;他最令人敬佩的,是伤残几十年从不放弃自己,如今他更加自信,也更自律,每天衣着素净,从不抽烟喝酒,一心写歌,虽已年过半百,仍跟当年坚持读书终于迎来歌词文采斐然一样,从没放弃迎接幸福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