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不打胜仗绝不收兵——记荆州市农业农村局驻青岭村扶贫工作队干部黄明

发布时间:2019-10-1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公安县南平镇青岭村是个省级贫困村,村子不大,发展却比较落后。2018年,村里来了位叫黄明的转业军人,他就是荆州市农业农村局派驻到青岭村的驻村工作干部黄明。

实干巧干摸村情

驻青岭村以来,黄明通过手绘“行军地图”奔走在田间地头,不懈地找寻青岭村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途径,凭着自己对扶贫济困的质朴认识和超常付出,实现了从转业军人到扶贫尖兵角色的转换,赢得乡亲们的一致称赞。

黄明刚到青岭村时,对村里的贫困状况还是“两眼一抹黑”。为尽快掌握全村基本情况,他将基本数据编成部队番号,便于记忆:如2911661部队(就是贫困户中有29户因病致贫、11户因残致贫、6户因学致贫、6户缺劳动力、1户缺技术),就像部队画行军图一样,将贫困户的住址绘成地图,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绕着全村跑步,熟记他们的位置,仅用了3个星期,他就对全村情况了如指掌。黄明经常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真心真情暖民心

提高群众满意度和村民精气神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落脚点。每天晚上,黄明就到贫困户家中拉家常、讲政策、了解情况、帮他们出点子想办法,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

贫困户甘行军,由于意外事故,造成肢体二级残疾,他的母亲是视力一级残疾,爱人身患癌症。天降横祸让他们一家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黄明多次走访,帮助他们申请残疾人补贴、低保、公益性岗位,得知他有一个废弃的大米加工厂后,就鼓励他向农商行申请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帮助他办贷款手续,添置工厂设备,在黄明的帮助下,甘行军将加工厂打理起来,从事豆皮、糍粑加工,去年底获利2万多元。

今年,甘行军又主动流转土地20亩发展“虾稻连作”产业。甘行军的儿子甘超,高中毕业后到武汉务工,自学取得了法律本科文凭,黄明多次打电话鼓励甘超参加全国司法考试,用知识改变命运。在黄明的鼓励下,甘超发愤图强,顺利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书,重新点燃了他们一家人对生活的希望,也成为了青岭村的脱贫美谈。

敢想敢干谋产业

为了让村集体和贫困户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实现真正脱贫,2017年,依托精准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青岭村建起东进农牧牲猪养殖基地。贫困户可以通过金融扶贫贴息贷款入股东进农牧项目,每年按入股资金的15%进行分红。

可是贫困户都担心风险大、怕无法偿还银行贷款等原因不敢贷款入股,黄明为了让贫困户了解项目、认可项目,多次到贫困户家中做工作,多次开车带贫困户到已经投产运营的埠河镇进行参观学习,并组织农商行工作人员上门办理贷款手续等方式消除他们的顾虑。

如今,青岭村已注册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东进农牧猪养殖基地已投产,全村有25户贫困户贷款入股,每年人均可分红60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8万元。

青岭村过去主要种植粮棉油传统产业,去年初村里虾稻田不足50亩,黄明走访时发现很多群众想发展“虾稻连作”,但又担心不懂技术、水源不好而不敢发展。黄明与村“两委”商量后,当即邀请市农业局的水产专家到现场调研,并组织有意愿的村民到长江大学进行封闭式“虾稻连作”培训。截至2019年6月,青岭村“虾稻连作”养殖面积已达到1100多亩,亩平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据了解,黄明有近20年的军旅生活,过去夫妻俩长期两地分居,聚少离多,可刚从部队转业到荆州安家,就被选派到青岭村驻队。“原来在部队不着家,好不容易盼着转业回地方,以为终于可以一家团聚了,结果现在天天拿青岭村当你的家,拿贫困户当家人,照顾父母孩子的时间更少了!”他的妻子有时这样抱怨。黄明对此总是十分豁达和乐观: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既然上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不打胜仗绝不收兵!

上一篇:荆州市工商联、市胸科医院联手开展攻坚拔寨活动
下一篇:黄石:强化“四个保障” 推动健康扶贫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