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聚焦农村“两基”短板 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发布时间:2019-11-1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今年以来,襄阳市围绕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的实际,深入调研,制定方案,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补齐农村“两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通过一年多努力,全市新培育美丽乡村示范村90多个,西赵湖、刘大湾、老君山、曾洲、八泉、寨湾、花园、李家染房等一批村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优美宜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确增强。

一、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找准找实美丽乡村建设着力点

(一)进一步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短板“在哪里”。2018年以来,襄阳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襄阳实施实现了良好开局。全市形成了四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的强大气场,制定了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建立了市领导联系示范点制度,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三年行动,以“扫干净、码整齐、清沟渠、保常态”为重点开展了农村清洁家园百日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对标中央、省部署要求,襄阳农村还存在许多短板,最突出的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完善上,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推进。

(二)进一步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短板“该不该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襄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最突出表现在乡村,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完善更是“短中之短”。补齐“两基”短板,一方面可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调动农民群众支持、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深一步,还可以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补齐短板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尽之责,党中央、省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们下决心补齐短板提供了机遇、增添了底气。

(三)进一步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短板“该谁补”。当前,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直接体现和有效途径。我们认识到,政府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责任主体,农村“两基”上的短板理应由政府来补齐,从而主动担负起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主导作用和主体责任。市委书记李乐成多次深入乡村,开展调研,问计于民,研究方案。市乡村振兴办围绕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做哪些事、需要多少资金、钱从哪里来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摸底,对三个典型村“解剖了麻雀”,形成了《关于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支持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若干措施》《襄阳市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融资措施》和《襄阳市城区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融资方案》。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

按照规划先行、分类实施、发动群众、建管并重的原则,聚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

每年春季,谷城县城关镇老君山村樱花谷赏花旅游,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通讯员 赵立群 摄

(一)加快编制村庄规划。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县乡村联动,编制团队与村委会、村民互动,编制好两个层次三类乡村规划,即以县(市、区)为主导,乡镇为主体,2019年底前编制完成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保留村、撤并村;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突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2019年、2020年、2021年每年编制完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按照“两图(村域规划图、居民点建设图)一表(配套建设项目表)一书(说明书)”的要求,2019年底前编制完成示范村以外所有村的村庄建设指引规划。

(二)提档升级县乡村组道路。按照路面宽度不低于6.0米、路基宽度不低于6.5米的标准,推进县乡道新改扩建和路面加宽改造。按照路面宽度不低于5.5米、路基宽度不低于6.5米的标准,推进村道路面加宽改造。推动农村公路进村入户,今年完成通20户以上自然村、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点等公路建设任务,路面宽度原则上达到4.5米以上。维修路面,完善路肩、边沟结构,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开展路域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按照“实、安、绿、美”和“建成一条、绿化一条、美化一条”的标准,创建美丽农村路,鼓励连网成片、产业融合,助推美丽农村路经济带建设。对山区或交通量小、拓宽难度较大的特殊路段适当降低标准,宽窄适当。

(三)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按照“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提升四级处理能力”的要求,推进硬件设施、垃圾分类、保洁人员“三个达标”,建立健全农户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农户清洁费收取机制、县(市、区)“四大家”、乡镇、村三级干部包保交通干道和沟渠卫生责任制、严查严管追究制“四个机制”。每个村民小组配置一处可回收物、有机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等四类垃圾集中收集点;每户配置两个标识为可沤肥、不可沤肥的垃圾桶;每个自然村建设1个堆肥池;每个村民小组配备1名保洁员,每名保洁员配置1辆手推转运车,负责村内公共区域、公厕的卫生保洁和堆肥池的管护等。到2021年底,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硬件设施全到位、管理机制全建立、分类处理全覆盖。(四)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0年底,完成省、市下达的462835户农户无害化厕所、2860座农村公厕建改任务,做到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到组到户。2021年,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制定新增农村厕所建改三年行动计划并实施到位,到2023年底全面完成建改任务。(五)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结合农村“厕所革命”,推行五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即,对分散居住的农户,以农户厕所三格式化污池建设为基础,突出自然净化和粪污资源化循环利用进行处理;对分散居住、距离较近的农户居民点,建设三格式预处理池+小湿地(小池)处理设施;对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户,建设“收集管网+格栅井+三格厌氧池+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对人口密集区,建设“收集管网+格栅井+调节池+微动力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设施;对纳入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或各类园区周边的村庄,统一接入城镇污水管网或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2020年底前,完成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农村人口聚集区、农村黑臭水体等环境敏感区域周边村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到2021年底前,完成非敏感区域村庄及农村人口较为密集区域污水无害化设施建设。(六)全方位开展村庄绿化。结合“绿满襄阳”提升行动,实施“美丽乡村路”建设工程,做到通村通组及组内道路应绿尽绿;实施“绿满村庄”工程,以村内公共区域为重点,全面开展绿化建设,建设一批绿色乡村、森林村庄;实施“小三园”建设工程,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既挤压了垃圾、杂物乱堆乱放的空间,又为村庄添绿,还发展了庭院经济。到2021年底,全市三分之一的村庄达到省级绿色乡村标准,其余村庄全部建成市级绿色乡村,达到“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效果。(七)因地制宜推进村庄亮化。每个村进出口、公共区域配置5盏左右的电力或太阳能路灯;以农户集中居住区域为重点,每20户配置一盏电力或太阳能路灯;山区不足20户的居住点根据实际配置1至2盏电力或太阳能路灯。结合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在村庄进出口、居民集聚区安装不少于5个的视频监控探头,并接入县级视频共享平台。(八)全面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按照设施配齐、集成、共享的原则,到2021年底实现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法律服务室、农村幼儿园、农村公益性公墓硬件设施全健全、全达标。同时,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突破难点,精准施策,着力解决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资金问题(一)测算资金总量。坚持“从上到下统筹、从下而上实施”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对照目标任务,列出年度建设任务清单,报乡镇初审,县级汇总、核实并统筹,确定资金总量。据初步统计,预计全市三年可筹措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资金175亿元。(二)明确筹资渠道。重点从八个方面筹集资金:一是争取上级财政有关项目资金进行整合使用;二是本级财政安排一定的配套及奖补资金;三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四是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筹集建设资金;五是提取土地出让金筹集建设资金;六是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释放红利筹集建设资金;七是村组及农户自筹资金,用于设施维护和日常保洁;八是从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融资,补齐资金缺口。(三)开展资金整合。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统筹整合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43项可整合的项目资金。县(市、区)成立资金整合使用专班,由常务副县(市、区)长任组长,负责整合、用好可用项目资金、申报政府专项债券、落实银行融资。据统计,2019年全市可整合15.73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预计2020年可整合资金25亿元,申报专项债18.75亿元。(四)启动银行融资。坚持资金整合与银行融资同步进行,市级搭建融资平台,由汉江国投与有关政策性银行对接,按照“三年贷、十五年还”的办法,把利率降到合理区间,把担保等条件压到合理程度;同时统筹做好襄城、樊城、高新、经开四个城区融资工作。各县(市、区)对接市级平台开展融资,制订担保抵押和还贷预案,提高融资成功率。预计各县(市、区)开发区需要融资90亿元左右。

保康县店垭镇格兰坪村山美水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通讯员赵立群

四、创新机制,统筹实施,有序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一)建立机制,有力推进。按照“市级统筹、县级主体、镇村实施”的原则,建立市、县、镇、村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农业农村部门综合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市级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安排部署和督办协调;县级主要负责资金整合、建设融资和组织实施;镇村主要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市、县(市、区)组建综合、资金、融资、督办工作专班,统筹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二)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按照建点扩面连片要求,分三年有序推动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2019年度重点完成9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388个整治村的建设任务,2020年、2021年各再完成1000个左右村的建设任务。统筹考虑地下施工与地面建设、项目先建与后建关系,因村制宜优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时序,避免重复建设。(三)科学调度,顺利推进。树立“大整合、大绩效”观念,落实“管总量不管结构、管任务不管项目、管监管不管实施”要求,处理好资金整合与部门绩效考核的关系,建立大绩效分解若干小绩效的机制,实行资金、项目、招投标、管理、责任“五到县”,充分赋予县级政府统一负责、统一规划、统筹整合的权力,避免出现“数字统筹”。县级出台项目设计、评审、招标、实施、验收的具体操作办法,确保资金按照时间节点落实到当年建设的村。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既合法合规又便于操作的办法,确保项目建设既公开、公平,又能建得快、建得好。

上一篇:襄州区老干部局精准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下一篇:逐梦南漳农业“绿富美”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