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建好“幸福居” 共筑“小康梦”

发布时间:2019-11-2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在鄂西北保康县黄堡镇的莽莽荆山里,有这样一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它有着全襄阳市最大规模的安置楼群,居住着全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27%的村民。远远望去,青山绿水之间,30栋鳞次栉比的房屋高高耸立在这片革命老区的红土地上,占地110亩。截至目前,来自全镇的360户1293名贫困群众,高高兴兴地住进“幸福居”。

严把“三道关口”,落实好党的易迁扶贫政策

落实好党的扶贫政策,最大程度地尊重贫困群众的搬迁意愿,让真正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一个不少的享受到党的温暖关怀,黄堡党委政府坚持严把搬迁入住“三道关”。

把好群众自觉自愿关。搬迁之前充分进行宣传发动,积极宣讲党的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算好搬迁与不搬迁两笔账,给他们看小区建设新蓝图,描绘美好幸福生活新前景,做好困难群众思想工作,让他们自己对比分析,放下包袱,卸下顾虑,打消舍不得离开乡土“穷窝”的想法与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大家意愿,对愿意搬迁的贫困户,要求提供书面申请,并经所在村村民代表集中审核与表决,把好初审关。

把好组织审核调查关。经过村民代表初审后拟搬迁入住的贫困户,党委政府再组织人员进行必要的审核调查,查漏补缺,确保不错一户,不落一人。重点核实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务工就业等情况,综合权衡贫困户搬迁入住的各项条件,保证搬迁户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名正常劳动力,或者有一项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保障长居久安,不再返家返贫。

把好全面公开公示关。经过审查核实确定后,党委政府对拟集中安置的贫困户,全面公开公示,将拟安置家庭及其成员名单全部张贴公布,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监督,从源头上保证贫困户搬迁集镇的各项程序公开、公平、公正,让广大群众心服口服。

抓住“三个关键”,倾力筑造美好幸福幸福居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国家根据山区群众居住环境恶劣边远、交通生活条件艰苦等实际,针对性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一种重要举措。如何落实好这项阳光政策,建好安置房,筑牢“幸福居”是最重要的基础与前提。为此,黄堡镇党委政府把规划设计放在首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打造符合贫困群众居住愿望与实际的宜居之家。

抓住“规划”关键,科学设计,满足群众入住愿望。黄堡党委政府先后3次围绕安置点选址,占地规划,小区楼栋布局、户型设计、公共功能区划分、商贸开发等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在科学论证和正确研判的基础上,多次召开项目建设座谈会、评审会、推进会。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特别是认真听取拟搬迁贫困户的愿望与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确保规划设计符合政策规定和本镇实际需求,更符合广大搬迁群众心愿。

抓住“设施”关键,因地施策,营造优美居住环境。为让搬迁贫困群众住得稳、住得舒适,前后海安置点在完善小区基础设施设备上倾心尽力,一切以方便入住群众为目的。投资535万余元,建设了600立方米的中心水厂,可满足15000人日常生活用水;投资3436.6万余,建设日处理能力达400吨的中心污水处理厂,可保障4000人生活排污需求;配套建设5公里柏油马路,安装110余盏路灯,28个高清摄像头,保障小区安全;绿化植被1万平方米,美化人居环境。

抓住“就业”关键,发展经济,确保群众长居久安。贫困户搬进去,住下来了,有没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是黄堡党委政府在建设初期就一直思考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安置点建设同时,引进外商投资8000万余元,建设了星级酒店和3家大型超市,推介商铺5000平方米,吸引30位返乡客商入驻,带动200多贫困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保障了入住群众稳定增收。

坚持“三个并行”,引领群众共同奔向小康梦

为引导搬迁群众在一起愉快生活,和睦相处,黄堡党委政府一方面通过引导加强社区化管理,一方面引领大家创业发展,共同走向幸福富裕。

坚持引导与制度管理并行,开创农村集镇社区管理新模式。搬迁户在老家生活惯了,难免有些陋习需要改变,有些行为需要约束。黄堡社区发挥党员带动作用,完善管理制度,用主观引导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创新实行“党员带头+制度依托+村社共管”的多重管理模式。在每栋楼推选一名党员当“楼栋长”,发挥党员的引领与带动作用,率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督促大家注重环境卫生,规范行为,逐渐培养大家的卫生习惯与文明素养。在“村社共管”上,实行户籍、土地、山林、政策落实等仍由原村委会管理,居住管理由社区负责,并在两个小区分别成立了社区居民服务中心,聘请33名退休干部和贫困户代表担任小区主任,组织搬迁居民一起制定《社区公约》《集镇易地搬迁入住“六不准”》《小区环境卫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全面规范和管理小区卫生、安全和日常事务。社区每个月对各楼栋的卫生情况进行评比,结果张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楼栋长王德芳说:“如果我们栋楼这个月是清洁,我心里就格外高兴。若是较清洁,就想着下个月努把力,把卫生做好,争回清洁。”评比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大伙儿的荣誉感特别强,月月都在争优秀,有效提升了社区管理水平和村民文明素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坚持引荐与自谋职业并行,扩大社区群众经济增收多渠道。围绕“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工作思路,在建设安置点时,党委政府就大力招商引资,开发临街商铺,将后海安置点门面房作为配套产业项目,规划建成以茶叶交易、茶文化展示为主的茶叶专业市场,先后引进近百名客商投资建设与入驻,既成为繁荣商贸经济的主力军,也为引荐搬迁户就业提供了良机。黄堡镇水田坪村30岁的村民刘芳说,“以前我是‘两头难兼顾’。在外打工顾不了孩子,回家带孩子就上不成班。搬迁后,通过政府引荐,我在家门口超市上班,既照顾了孩子,每个月还能挣一两千块钱,真是太好了。”2018年以来,像刘芳这样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就业的搬迁户已累计达360人。

集镇经济发展了,搬迁居民谋事创业也有了新途径。许多人积极利用自身特长,出售自家农副特产。有的则找到务工新路子,激发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与发展劲头。花栎树包村搬迁贫困户李海志说:“感谢政府为我们创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今年9月皮鞋加工厂开办以来,我们已吸纳36人在此务工,每月可为贫困户带来1800元不等的收入。”

坚持精神与文体服务并行,拓展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新空间。为移风易俗,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社区投资100多万元配备了各类健身与文化娱乐器材,搭建了群众大舞台,新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00平方米。傍晚时分,农闲时节,大家在这里跳广场舞,舒筋活骨,锻炼身体,放松身心,增进了联系,融洽了关系。小区搬迁贫困户郝明彩说:“以前在老家里没想过跳舞,也没地方跳。现在晚饭闲暇之余和街坊邻居跳跳舞,既打发了时间锻炼了身体,还联络了感情,让我们这些搬迁户都有了家的温暖,享受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为扩大文化影响,结合新时代文明志愿活动,社区还组建了100余人志愿服务小分队和文艺服务小分队,不定期深入各楼栋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户家中开展卫生清扫、政策宣传、关爱帮扶等活动。充分依托社区乡风文明理事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营造文明、节俭、科学的道德风尚和良好生活习惯,提升搬迁贫困户的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使大家居有所得,居有所乐,幸福快乐地朝着实现伟大“中国梦”共同奋进。

上一篇:村书记肖国庆:星光不问赶路人,最是情怀动人心
下一篇:保康县 “强整合”“促脱贫”“推振兴”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