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醉心民俗乐无穷 ——记新洲区三店街社区教育学校校长徐元桥

发布时间:2019-11-29    来源:    字体大小:A-   A+

    

龙丘协会牌子锣鼓传承班在凤凰谷表演

本刊通讯员 蔡先进

在“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人才辈出,有“湖北工艺美术大师”徐海清、“牌子锣鼓”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新民等,还有一个民间艺术家徐元桥。

现年57岁的徐元桥,系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三店街社区(成人)教育学校校长。徐元桥获评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该校荣获湖北省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事迹特别突出的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培训机构)等称号。近20年来,徐元桥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的研究、多次负责编纂民俗丛书,踏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俗文化之路,在武汉民间艺术界享有盛誉,可谓“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手”。

书香世家有渊源

徐元桥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读过私塾,爱唱楚剧,写过剧本,钢笔字很俊秀。徐元桥的父亲小时候酷爱读书,家里珍藏着《三国演义》《红楼梦》《粉妆楼》《五女平南》等古代线装书。附近的乡亲们、说鼓书的艺人常来家借阅。

1970年,新洲县兴修举水河,保河村说鼓书的人住在徐家。常谈及名人轶事,如《高帽子》,讲的是陈季常的故事。陈季常,原名陈慥,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好友,典故《河东狮吼》记载着苏轼和陈慥交往的故事。婆婆讲故事,说的是苏学士,与陈慥有关,可惜无人整理;还有“份子油面”的故事,都是群众讲述整理而成。书香家庭和民俗文化的浸润,让徐元桥对民俗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

龙丘文化美名扬

三店古名龙丘,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传至今的有牌子锣鼓、竹雕、皮影、善书、八十八行、龙灯、剪纸、花灯、竹编等,可谓精彩纷呈。30年来,徐元桥发掘、整理和传承龙丘民间文化的足迹,遍布三店的118平方公里土地,走遍了三店的325个自然塆,走访结识民间艺人等3200多人,成为专家型的社区教育学校校长。

三店古名龙丘,但这个“古”,古到什么时候,无人能够回答。明代《黄冈县志)云:“龙丘在县北百二十里,三家店,元至正年间,邱黄肖三家自豫章徙居,因名。宋陈慥号龙丘居士以此,南有灌锦池,北三里为慈悲塔,苏轼与慥游憩处也。”而三店最早见诸文字的考证,是清代的《黄氏宗谱》中的《龙丘考》。但是,这些文献中,都没有说明名字得名的具体年代。徐元桥走访黄氏宗谱总纂三店姓氏文化专家黄克仁老先生,从龙丘庙会这一“非遗”的来源传说中,考证得出龙丘之名最早当在晋朝,较之前认定的北宋时期,向前推了500年,进而编写了《龙丘的传说》一书。

2014年3月,徐元桥发起成立新洲区龙丘民俗文化研究会,吸收本地“民间高人”参加。徐元桥担任秘书长,定期组织举办龙丘民俗文化研讨会,编印会刊《龙丘》。研究会整理的系列文艺节目《凤凰谷十里红妆》,走进汉秀大剧院,荣获新洲区问津杯金奖;原创歌曲《龙丘故事》和《送你一枝青梅》,成为三店街旅游文化的主题歌。从此,“龙丘文化”成为三店街的一个品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8年6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三店街道办事处决定以“牌子锣鼓”为主要特色,申报“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奖项,确定由徐元桥负责策划实施。从决定申报到提交资料截止期限只有10天,徐元桥组织社区学校骨干力量,迅速拟定创建方案;方案报街道批准后,两天时间便拿出专题片《龙丘锣鼓活乡村》专题片拍摄脚本。2018年8月,三店街正式列入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录。近日获悉,由徐元桥主编的民间故事集《龙丘往事》由长江出版社出版,这部书分为简装版和精装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

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手

1995年,徐元桥借调到三店镇党政办工作,经常跟随镇党委书记下乡走访,接触一些老者,了解到许多曾经听说而不知详细,更无文字记述的古龙丘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看到许多破损不堪、年代久远的姓氏谱牒,字迹模糊的艺人手稿,令人扼腕叹息。眼见那些从上几代人口传下来的东西,几近面临失传的危机。徐元桥逐渐萌生传承地方民俗文化的念头。从此以后,他开始醉心于搜集、整理、弘扬优秀民间文史。

徐元桥先后执行编纂《新洲民间文化丛书》一套10本;《新洲红色文化丛书》一套10本;《红色新洲(传统文化进校园校本教材)》一套6本;《龙丘民俗文化丛书》一套10本。

2000年,徐元桥参与编辑出版《三店镇志》,为古龙丘民俗文化所震撼,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热衷于龙丘民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执着于传承民俗文化的正能量,获评新洲区优秀文艺工作者,被誉为龙丘民俗文化的“土专家”。

谈及编纂《三店镇志》,还有一段故事。《三店镇志》是原三店革委会主任程纲溪等人从1985年开始编辑,1991年截稿,耗时6年完成编纂。搁置8年后,程纲溪找到编者之一的徐元桥,一齐拜访时任三店街道党委书记蔡爱龙。蔡书记很关心地方文化工作,当即拍板付印。于是,原区老领导陈炼涛、组织部副部长谢友南等倾囊相助,相关企业踊跃捐助,《三店镇志》终于面世。程纲溪老泪纵横,抱着书睡了一夜,一个月后,悄然去世。编纂人员如今只剩下徐元桥一人。

《新洲民间故事丛书》在署名上,区委宣传部领导说,根据实际情况,实际总编是徐元桥,作者不署其他领导名字,得到很多作者的赞成。丛书出版后,宣传部付1万元报酬给徐元桥,被徐元桥婉言谢绝。他斩钉截铁地说,“这1万元酬劳就算是捐赠给新洲区民间文化事业吧!”

徐元桥是《新洲牌子锣鼓》的主编、主笔。他做通牌子锣鼓省级传承人黄新民的工作,拿到《牌子锣鼓》老曲谱。郭敬坤是当地西路子牌子锣鼓掌门人,拿出了西路子《牌子锣鼓》曲谱。区文化馆的缪少坤是新洲县牌子锣鼓老会长,提供手写版《牌子锣鼓曲谱》1套6本,收藏家黄仕恒提供线装本《牌子锣鼓曲谱》。大家这些义举让徐元桥深受感动。

关于出版《新洲牌子锣鼓》,也有一段故事。当时有一位人士在牌子锣鼓领域非常有实力,愿意承担5万元印刷费,但要求垄断出书内容,被徐元桥拒绝。徐元桥处事冷静稳重,不为眼前利益动摇,表示一定要遵循历史。在编写《牌子锣鼓》时,徐元桥坚持“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没有偏袒任何一方,顶住重重压力,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湖北省“非遗”项目牌子锣鼓,作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主要代表项目,面临失传的危机。于是,徐元桥决定从编写《牌子锣鼓规范教程》入手,开展牌子锣鼓的传承工作。他利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机会,在全区范围内收集曲谱,先后收集到曲谱38部,零散资料1500多页,影像资料100多份,终于打开局面。由于东路锣鼓源流不清楚,徐元桥不辞劳苦,与省级传承人黄新民一起到麻城盐田河夏家山,走访天福泰戏班艺人,先后走访16位锣鼓艺人,3个锣鼓班子,查阅3部曲谱,终于理清东路锣鼓与西路锣鼓的同源关系。徐元桥利用暑期1个月时间,完成10万字的《新洲牌子锣鼓》编写任务,该书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新洲“非遗”著作的空白。

自2016年5月起,徐元桥指导小学创办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指导三店中心小学创办牌子锣鼓传承基地、前进小学创办龙丘皮影传承基地、三店二中创办龙丘农耕文化传承基地,为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尝试。

上一篇:深山峡谷筑新居
下一篇:建立利益联结 助推脱贫攻坚 ——龙头企业产业扶贫模式的汉家刘氏实践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