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目标的实现和扶贫成败与否更为密切。
杨平,江陵县范渊村人,腿脚有残疾,女儿中专毕业后在外务工,儿子大学在读,加上80多岁的老人瘫痪在家需要照料,所有花销都靠妻子张孝玉在外打散工和杨平照料家中有十几亩地维持,常年压得杨平喘不过气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难。
“幸福总是相同的,不幸却各不相同”。群众的困难千差万别,但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对象,分类施治,对症下药,力求实效,既“输血”送“真金”解燃眉之急,又送“真经”帮其恢复“造血”功能,让帮扶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才能起到帮扶一个,激励一片,产生最大的效益。
驻村工作组结合杨平的实际情况,在与其反复商讨后,确立了一系列措施为其改善现状。工作组从其子的学习情况入手,为他申请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既解决了问题,又可以勉励其子好好读书;鼓励其女去深圳务工,为其介绍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增加了工资收入;介绍其妻去岑河包装厂务工,可以为家庭增加必要收入;为杨平本人申请四级残疾证,可以保障其自身的相关权利;因杨平本人一直在家从事传统型耕种,近年来由于天气原因导致传统型农作物的收成不佳,工作组与其反复沟通,建议其转变耕作方式,从传统型变为特种型,种植中药材或者养殖小龙虾来增加收入。
精准扶贫,关键是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精准把脉后,就要围绕“一人一策,一帮到底”的精准发力。仅仅给几笔钱,搞几次慰问,就完结帮扶,看起来热闹,实则是低标准,简单化,处理不好还会帮倒忙,助长“等靠要”风气。
从根上治本,杨平真正意识到了传统种植的弊端,发自内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跟上市场需求。现在稻田养殖小龙虾不愁销路,只要技术到位,肯下苦功夫,肯定比传统种植收入高,只要努力,就能用双手拼一个看得见的幸福未来。
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帮扶,杨平的家庭情况得到的很大的改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全家人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杨平现状:
扶贫工作是实实在在落实贫困户需求,拔穷根,找出路,激发内心动力,是从一个人努力到一家人坚持再到全部贫困群众一起奋斗,全国的脱贫攻坚一步步向前推进,杨平以及千千万万像杨平一样的贫困群众都有了用双手拼搏一个幸福未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