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创新发展“131”扶贫模式 汇聚军地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9-12-19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鄂、湘、渝交汇处的武陵山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恩施军分区开创了“1个专武干部带领3个民兵帮扶1个特困户”的“131”扶贫工程,被国务院扶贫办和原农业部、原总参动员部誉为“将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的成功创举”。恩施市委常委、市人武部部长董高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论述,在完成国防动员、兵员征集、战备训练等主责主业任务的同时,积极探索“老、少、边、山、穷”地区脱贫攻坚方法路子,对传统“131”扶贫模式进行了创新发展,为军分区、人武部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有益借鉴,其做法在全军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着眼时代要求 探索定点帮扶新思路

2007年至2014年的8年间,董高先后担任军分区驻双河岭、曾家湾、吉心、长岭4个贫困村的“131”扶贫工作队队长。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他感到传统的“131”扶贫模式存在“项目协调困难、资金来源面窄、人员力量不足”等现实问题,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精准扶贫任务要求。为了让“131”扶贫工程焕发出新的生机,提高脱贫攻坚效能,他认真研读了习主席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对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整体脱贫等战略部署和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解把握,并结合自己多年参与扶贫工作的实践体会,对武陵山革命老区扶贫工作形势暨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董高又多次就人武部如何立足自身条件开展扶贫工作,召开有军地领导和扶贫工作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经过反复研讨论证,最终形成了借助人武部作为“地方党委军事部”的职能作用,协调地方资源,组织发动专武干部和广大民兵,汇聚军地合力开展扶贫工作的思想理念,创新提出了“1个人武部牵头3个地方单位组成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民兵组成扶贫小分队,重点攻坚1个贫困户”的“131”扶贫新模式。

为确保该创新模式有效运行,董高充分发挥“武常委”作用,多次到市委市政府沟通协调,把扶贫力量、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等统一纳入地方扶贫工作的总体规划,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扶贫队员绩效考核,给成绩突出的公务员或事业编扶贫队员优先晋级调资,将成绩突出的民兵扶贫队员优先列入村级后备、在个人家庭产业扶持上给予政策优惠,有效激发了扶贫队员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帮扶工作常态落实。

着眼精准施策 践行协作帮扶新机制

新的“131”扶贫模式创建后,董高主动向恩施市委请缨,由人武部牵头市运管局、公路局、市场监管局组成“131”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距离城区最远、脱贫任务最重的红土乡天落水村。该村村民居住分散,大都居住在半山腰,汽车上不去,只能靠徒步。当地有句俗语叫“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反映了天落水村的山高路远、道路难行。遇到下雨,路面更是泥泞不堪,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为了把每一户贫困群众致贫的真实情况摸准摸透,做到帮扶工作精准施策、高效推进,董高和工作队员不知摔了多少跤、走了多少夜路,先后走访了322户村民,收集水、电、路、网、房、教育、医疗、产业等方面意见建议735条,并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找到了 “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设施薄弱” 这一导致天落水村贫穷的根本原因。

然后,董高第一时间组织工作队成员单位负责人、村支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召开“诸葛会”,集体出谋划策,规划发展蓝图,明确了修一条通畅公路、建一座跨河大桥、建一家茶叶加工厂、办一所农民夜校、设一个便民服务点、办一个便民超市、建一批安全饮水工程、帮扶一个专业合作社、推进马宫坝古村落保护、整治好全村卫生环境等“十件实事”。

天落水村有一条水流湍急的董家河,隔断了周边9个村民小组2700多人的出行路,多次发生村民涉水过河而出人命的事例。山里的农特产品拉不出去,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成为影响村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先架桥!”扶贫工作队一致决定从这件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上入手。为了尽快让项目落地实施,董高充分发挥新“131”扶贫模式能保障经费、便利审批、提高效率的优势,亲自到发改局跑项目,到财政局要资金,分工运管局负责立项和质量监管、公路局负责桥梁设计和施工、市场监管局负责施工队伍的生活保障。不到一年,董家河大桥就竣工投入使用。村民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桥通了,打通了天落水村发展的“中梗阻”,也把牵头单位、帮扶单位、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拧成了一股绳。两年多来,先后硬化公路22.5公里,危房改造76户,改厕200户,发展茶叶3000亩、天目雷竹700亩、小水果300亩等。“十件实事”已完成9件,茶厂正在建设之中,村容村貌和老百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2018年10月,军委国防动员部扶贫工作专项检查组对天落水村的帮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总评为“好”。

着眼整体脱贫 开创攻坚帮扶新局面

民兵与贫困群众朝夕相处,了解贫困群众致贫原因症结,熟悉贫困群众脾气性格和当地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服从意识和组织能力,是脱贫攻坚战斗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董高感到,要想实现整体脱贫,“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必须充分发挥“131”扶贫小分队的突击队作用。他组织全市17个乡镇武装部,对辖区难脱贫、易返贫的堡垒户进行集中梳理,在全市206个村(居)中梳理出了189个贫困堡垒户。由市人武部统一部署,乡镇武装部会同村支两委,研究帮扶贫困堡垒户具体方案,指派1名民兵干部带领3个民兵组成“131”扶贫小分队与之结成帮扶对子,进行点对点攻坚帮扶,收到很好效果。

贫困户张岸锋,自幼父亲残疾,家庭经济来源少,妻子过门后因受不了清贫的生活而离家出走。张岸锋一度破罐子破摔,整天躺在床上睡大觉,靠政府救济混日子。董高先后8次找张岸峰谈心,讲明白“党的政策不养懒汉”的道理,鼓励他不等不靠勤劳致富。通过实地考察,董高发现张岸锋家紧邻优质水源,建议他搞石蛙养殖,并指派民兵连长董涛带领养殖大户周修林等3个民兵组成“131”扶贫小分队,与张岸峰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解决技术、资金和家庭困难。董高还专门为他买来书籍资料、聘请技术人员,并帮助协调无息贷款10万元。目前,张岸锋已发展石蛙1万多尾,年收入近20万元,逐渐重拾了生活信心,还通过股权分红为12个贫困家庭带来了收益。

天落水村地处崇山峻岭,有些住在高山上的群众只能靠天吃水,如果碰上旱季,还得下山挑水喝,来回一趟就得两三个小时,那些因病、因残致贫的特殊贫困户只能借水喝。为攻坚破解群众喝水难问题,董高带领天落水村“131”扶贫小分队穿越无人区,爬过海拔近2000米的铁架山,三探地处绝壁的鹰嘴崖,终于在深山老林中找到了一眼清泉,又多方协调资金1160万元,集中建水池、分户修水窖,铺设管线16公里,实现了“一管清水进农家”。老百姓交口称赞:“千难万难,董部长和民兵小分队来了就不难。”

“131”扶贫新模式,将帮扶对象由单个特困户拓展为整个贫困村、帮扶力量由人武部孤军作战拓展为军地联合作战,很好地融汇了军地优势资源,开创了定点帮扶、联合帮扶的新思路,使“131”扶贫模式在新时代又焕发了新活力。恩施军分区专门召开扶贫工作推进会,在全州8个县(市)人武部进行全面推广。目前,恩施州共有15个“131”扶贫工作队、2627个“131”扶贫小分队、1万多民兵奋战在扶贫一线,承担着15个重点贫困村、1085户4235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上一篇:陈千财:心系困难群众做百姓“主心骨”
下一篇:坚守初心担使命 全力以赴助脱贫 ——记公安县交通局驻章庄铺镇严家嘴村工作队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