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利龙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应紧盯脱贫目标,紧扣关键环节,从贫困群众增收的关键点上着力,把稳定脱贫的措施贯穿脱贫攻坚始终,确保如期脱贫、同步小康。
培植增收点,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稳固脱贫的核心是持续稳定增收。抢抓沿海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机遇,引导民营企业、民间资本进乡村建基地、建车间,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大力培植传统手工、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竞争力。实施农村产业“强筋壮骨”工程,做大做强绿色生态产业,采取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人才培育、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疏通产销对接、物质流通、信息共享等市场渠道,产、供、销一体,深度开发特色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持续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增收,让农村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力”。
打造支撑点,培育帮贫带贫的市场主体。解决一家一户的贫困问题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工程,支持外出能人回乡兴家业、带就业、办产业,带头发展、带领发展,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植入新业态,以创业带就业,以产业兴家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通过土地流转、资产租赁(或入股、托管)、山林或土地经营权拍卖等多种方式,吸引龙头企业到贫困农村建设产业基地、发展设施农业、开发乡村旅游,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水平,让市场主体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角”。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贫车间(作坊)+贫困户”“产业园区+贫困户”等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鼓励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扶贫路子,逐步让市场主体走向扶贫第一线,在农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紧盯薄弱点,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重点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学校、卫生室、安幼养老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物流站点等基本公共服务,构建联通城乡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缩小城乡特别是贫困地区与城镇的发展差距。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打好扶贫政策的“组合拳”,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一事一策,兜紧兜牢自然灾害、大病慢病、住房、教育等基本保障,让他们有能力、有机会发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走上自主脱贫的路子。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补短板、强弱项,一村一庄、一家一户地解决突出问题,彻底消除区域性绝对贫困。
缔造联结点,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赢利、群众增收,是帮贫带贫的利益联结点。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企业赢利、群众增收,关键在于在市场主体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贫困户两个积极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探索贫困户入股、资产托管、转移就业等参与式扶贫、参与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让贫困户融入到生产活动中去,在努力中分享成果、把准目标,增强他们的内生动力。通过融资支持、政策激励、设施配套等措施,摊薄企业成本,引导企业找到赢利点,鼓励他们到农村办厂兴业,建立原材料供应、农业项目孵化、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在参与扶贫中发展壮大,让农产品搭上市场“快车”,不断增强农村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