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房县黄酒:馥郁美酒香飘四千载

发布时间:2019-12-24    来源:    字体大小:A-   A+

    

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李先江 王超亿 施桥员

九月九,酿黄酒。在中国“黄酒之乡”房县,家家户户从重阳节后就开始动手酿制黄酒。这一时节,秋高气爽、温度适宜,平凡的糯米经酿制,成为芬芳馥郁的美酒佳酿。

房县有酿造黄酒的传统。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逢年过节更是家家酿酒忙,户户黄酒香。房县人常说:没有黄酒不成席,白酒再好不稀奇。

近年来,房县借助黄酒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目前正致力于打造“百亿黄酒产业”,让数千年传承的馥郁黄酒香飘出深山,飘向全国乃至全球。

馥郁黄酒香飘过四千年

房县黄酒历史悠久。据学者纪连海对房县七里河文化遗址的考证,房县黄酒起源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闻名于西周,兴盛于唐朝,并流传至今。

相传周宣王时,楚王以房陵人自产的“白茅”献给宣王。开坛满殿飘香,宣王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诗经》中有60多处诗句记述了房县先民们种稻、酿酒、饮酒的民风民俗。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期间,携宫匠对房县民间黄酒进行皇家改良,得“黄帝御酒”封号。李显复位后,封房县黄酒为“御酒”,故又称“皇酒”,房县黄酒一时名扬四方。

房县城关镇91岁的李玉莲老人做了60多年的黄酒。2007年,她被确定为房县黄酒制作技艺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房县西关几乎家家门前摆大瓦缸,上搭一洁净白纱布,压一木板,扣一窑碗,行人渴了饿了,掏几个铜板,舀上一碗黄酒,立而饮之,西关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黄酒街”。

特殊环境成就一方名酒

欲酿酒,先制曲。李玉莲介绍,制作黄酒曲事先要采摘一些蓼子,把浸泡四至五个小时的大米,捞起沥干水分后,随蓼子、甘草等一起碾碎,再把曲母撒在里边,搅拌均匀,捏成核桃大小的圆球,放在既通风又保温的容器里,盖上香椿树枝,若室温低于27摄氏度,则需盖棉被加温发酵24小时,然后晾干即成。为便于保管,一般用线绳穿成串串挂在梁上。每到夏末秋初,在房县城关和乡间到处都可看到一串串散发着酒香的黄酒曲。

酒曲做好后,就可用它酿制黄酒。先将糯米放在水中浸泡三到四个小时,淘净、控水、用甑子蒸熟、浇冷水降温,谓之“淋媒”,也有自然晾冷至温热的谓之“晾媒”。将碾碎的酒曲均匀拌入,盛入瓦缸。将配制好的原料放入用于保温的酒窝发酵,一两天后就成为酿酒的酒糟。再将泉水或井水倒入缸中,通过再次发酵,控出酒糟,即是香醇可口的黄酒了。

房县地域文化研究者余策星介绍,房县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微生物菌群,只有用房县的野生蓼子秘制小曲,以及高山糯米、溪水或地层深处矿泉水,才能酿制出风味独特的房县黄酒。

黄酒产业带动百姓致富

近年来,在房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主导下,房县黄酒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日前,记者走进房县土城镇土城村,空气中氤氲着一股黄酒的芬芳。这个村是房县乃至全国闻名的“黄酒村”,该村大力发展黄酒产业,家家酿酒,户户卖酒,因酒而脱贫致富奔上幸福路。

今年40岁的该村瞿万江是脱贫致富的典型。他原本常年在外务工,因父母年迈遂返乡照顾,一直没有适当的工作。2016年,瞿万江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开始酿造黄酒,经过3年的发展,新楼盖上了,小汽车也买了,成了村里精准脱贫的典型人物。“今年我至少要做5万斤黄酒,实现纯收入20万元。”瞿万江自信满满地说。

房县黄酒发展产业中心主任卢扬成告诉记者,2018年,全县黄酒产量突破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2061户6004人脱贫,已成为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上一篇:洪湖市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回头看”
下一篇:湖北十堰: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民宿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