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将易地扶贫搬迁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发布时间:2019-12-2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郧西县委副书记 汤宏

郧西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其中易地搬迁人数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7.7%。为将易地扶贫搬迁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我们不断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狠抓产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圆满完成2.59万户7.09万人的搬迁任务,实现了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因地制宜

打造适度安置新模式

全县80%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山、深山和土地石漠化地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就近选择建房场地、建设配套基础设施难度较大,不具备“一户一基”条件。

针对实际情况,我们把适度规模集中安置定为易地搬迁首选模式,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依托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自然村和中心村进行适度规模安置,共新建集中安置点1116个,集中安置搬迁2.55万户6.95万人,占易地搬迁总人数的98%。

在方便生活的基础上,安置点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做到“四个靠近”,即靠近产业基地、靠近工业园区、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中心城镇,既方便了群众出行,又较好解决了就学、就医、就业等民生问题。

规划引领

打造设施健全新环境

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原则,全县整合资金分3年推进安置点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居住条件。实施贫困村通村通组水泥路、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和自然村通电通网等基础设施“三提升”工程,着力完善交通、饮水、电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

补齐网络、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短板,为全县84个重点贫困村配齐托儿所、卫生室、小商品和农资超市、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安置点群众就近享有教育、医疗、购物、金融、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让搬迁对象身在农村也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行安置点“七个一配套”建设,即一个共享栏圈、一个农具房、一个生态厕所、一个红白理事房、一排路灯、一套环卫设施、一户一分菜地,满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

就近就业

打造立体产业新格局

围绕“县抓重点产业、乡建特色产业、巩固传统产业、发展订单农业、全域推进扶贫车间”发展思路,发展壮大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依托龙头企业带面,合作社牵线,精准对接农户,累计发展红薯、高粱、铁扫帚等订单种植基地3.3万亩。

对不具备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采取土地、山林入股合作社或市场主体方式,实行“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支部引领、企业能人带动、贫困户入股、村干部参与”,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

全县发放4.58亿元金融贷款,支持1.2万户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发展马头山羊、核桃药材间作、香菇、茶叶等产业,扶持建设马头山羊保种繁育场8家、小单元养殖示范户90户、中药材基地15.6万亩、茶叶基地3.72万亩。

依托集中安置优势,积极发挥农村妇女和弱势群体的力量,大力发展特色手工业,在安置区建设竹藤编、织女绣、制鞋、钓鱼钩、电子元器件组装等扶贫车间380个,带动1.9万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群众自治

打造和谐文明新家园

易地搬迁对象在搬迁前分散居住,生活习惯不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为促进搬迁群众适应集中生活,我们注重加强后期服务管理,不断提升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探索推行“楼长”式管理,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安置点群众推荐、乡镇审核培训,选取服务意识强、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的人担任安置点“楼长”,充当社情民意信息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治安防范巡逻员、安全管理监督员等,构建服务管理长效机制。

结合宣讲巡演、文化下乡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精准扶贫十大模范人物”百场宣讲和郧剧《魏登殿送礼》百场巡演活动,深入挖掘宣传基层一线无私奉献、自主创业、不等不靠的脱贫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化周边人。

完善“邻里守望公约”“居民十不公约”等村规民约,教育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移风易俗、爱护环境、诚信守法,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平安幸福人家”“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好乡贤”等系列评选,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

上一篇:帮扶特困建档立卡学生 天门市江汉学校在行动
下一篇:聚力打赢微贷攻坚战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