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宣恩县沙道沟镇上洞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群众在新居开启美好新生活。截至目前,宣恩县3万多名贫困群众从大山深处搬进临近集镇、学校等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秋日时节,金灿灿的稻谷、玉米等农作物与安置点交相辉映,好一幅丰收脱贫的美丽图画! (视界网 王俊 摄)
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孝感市孝南区朋兴乡村民在乡村卫生站享受免费医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鸿 通讯员 晏美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2019年,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
这一年,全省上下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这一年,一项项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一年,扶贫政策更加精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迈得更坚实;这一年,社会力量广泛凝聚,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努力兑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凝聚“湖北共识” 勠力同心齐攻坚
脱贫攻坚的“中部战场”,关系全局,意义深远。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全省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湖北是一个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中部省份,共有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4个片区,37个贫困县、4821个贫困村,其中9个深度贫困县、507个深度贫困村。
这是一场誓在消除绝对贫困的攻坚决战——
省领导步之所至、言之所及,时刻不忘“脱贫攻坚”,40位省级领导分别联系37个贫困县,他们走村入户,密集调研,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足迹遍布贫困山区;
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上阵,签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确保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工作上;
省直各部门明思路、出政策、定项目,扎实履职;扶贫干部风里来、雨里去,始终与贫困群众奋战在一起。
这是一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广泛行动——
在交通闭塞的武陵山深处,一家家企业建基地、创机制,带领贫困群众靠双手脱贫致富;在发展相对滞后的幕阜山脚下,一支支志愿者队伍扎进村庄,种树、修路、挖渠,改善山区面貌;在深度贫困的秦巴山下,东西扶贫协作、定点帮扶等项目持续推进,让乡村处处迸发出脱贫致富的活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履责尽责,重在督责问责。省委、省政府定期开展扶贫专项督查,防止“被脱贫”“数字脱贫”;落实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实现全省97个有扶贫任务的县考核全覆盖,动真格、叫真板,实打实、硬碰硬开展约谈,倒逼责任落实,201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约谈了扶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靠后的21个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
汇聚“湖北力量” 与时俱进闯新路
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山多地瘦,贫困曾经像生了根一样长在这里。
几年前的一个春天,省农业农村厅3名农业专家进了村,考察当地气候、土质和种植习惯后,决定带领村民种植黄金梨。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加工生产线,走出大山找销路。如今,黄坪村的黄金梨成功在法国拿到ECOCERT认证,出口欧洲多个国家。
黄坪村的减贫实践,是湖北创新思路脱贫攻坚的生动体现。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扶贫理念和方式需与时俱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土地增减挂钩……脱贫方法推陈出新,诸多“老大难”问题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全省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茶、特色果、高山菜、中药材等农业产业,惠及317万贫困人口,产业扶贫扛起全省扶贫“大梁”。
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之一,我省出台搬迁5年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对象范围、补助标准、安置途径、建房标准、后续扶持措施等,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建成房屋31.78万套,惠及87.98万人。
因病致贫成为一大顽疾,健康扶贫是一剂妙药。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模式,确保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在县域内得到有效诊疗,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有保障。
教育扶贫,阻断代际贫困。37个贫困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兜底保障,全省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5594元。
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力。2013年至2018年,省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121亿元,市县财政共投入267亿元,资金投入创新高;2017年至2019年,实施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5.84万亩,交易金额195.23亿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彰显“湖北决心” 巩固提升保长效
出列了,摘帽了,是不是可以歇歇脚、松口气?
“脱贫摘帽只是完成了阶段性任务,我们丝毫不敢松懈。”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政策,给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
全省现行的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相关政策,将延续到2020年后,待全国扶贫开发新十年纲要出台时,与新的政策无缝衔接;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及时将新致贫对象纳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予以帮扶;将脱贫人口返贫、贫困县退出后持续巩固提升等情况纳入扶贫成效考核内容。
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源头上治理贫困,成为当前重点。
走进崇阳县路口镇扶贫车间,40台电动缝纫机排列开来,今年61岁的吴池娥已算熟练工,不到1分钟,麻利地完成了一张车垫的初加工,挣计件工资,成为当地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培养贫困群众市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摆脱“精神贫困”。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加快精神脱贫行动方案》,改变以往直接发放的方式,对产业帮扶的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激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主动参与到产业中来。
咸安设置“脱贫光荣榜”,率先脱贫者,挂上大红花进行表彰;竹山连续多年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行动,激励贫困户“靠齐意识”;黄梅、罗田等地举行宣讲报告团,用身边的人和事,让贫困群众感同深受从而奋发向上。
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越到关键期,越要加油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湖北决心”更加坚定,“湖北脚步”更加有力!
见证
成果
稳定就业,春风拂面
1月至11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7.9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5.65%,比去年同期上升0.62%;城镇登记失业率2.48%,比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共有11.12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4.6万人,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持续开展的“春风行动”成为湖北就业名片,每年1000多场招聘会、80余万个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在国内率先实施稳岗补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53.17亿元,稳定就业岗位1168.85万人次。
成果
托底扶弱,温暖相随
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位居中部前列。我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由2012年的每人每月330元、每人每年1660元提高到2019年的每人每月634元、每人每年5594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92%、237%。全省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平均标准分别由2012年的每人每年2100元、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每人每年10286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390%、543%。
成果
医改迈出坚实步伐
11月30日,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12月15日,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扩至全省,年底前,一批患者急需的中选药品价格将再降六成;12月底,全省确保高血压、糖尿病居民医保患者门诊用药享受医保报销。全省共建立125个医共体,覆盖所有县(市、区)县级公立医院、1119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17452个村卫生室。
成果
幸福养老模式开启
全省共建各类养老机构1825家,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65%,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3.8张,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还享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