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董园园 通讯员 杨延超
“到4月,7000袋香菇卖8万元没有问题。”1月8日,农村新报全媒记者在京山市三阳镇光武岭村踏访时,村民李月学拉着村支书余运海的手兴奋地比划着。“这两天闲下来,就去镇上买猪肉,一家人过个好年!”
李月学今年49岁,和两个哥哥都是先天性聋哑人。因不能和外界正常交流,兄弟三人只能在家种地和做些零工,一家人过得很是拮据,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必须想办法让他们脱贫。”余运海很是着急,和村两委多次商量后,决定让他们学种香菇。“村里香菇产业发展成熟,只要掌握技术就行。”余运海挑了三兄弟中最聪明的李月学手把手地教种香菇。
2015年,在村两委帮扶下,李月学种了3500袋香菇,并尝试培育1000袋菌种和承包20亩油茶。培育菌种要求温度在20℃左右环境下进行。为培育好菌种,李月学专门买了一台空调放在大棚内,三兄弟轮番照看。
两个月后,李月学家的菌种培育成功,被周边村民抢购一空。“他的菌种颜色好,质量高。”村民刘金娥对李月学赞赏有加。
“一般人学种香菇很简单,但对他们来说要艰辛很多,不过兄弟三人肯吃苦。”余运海告诉记者,李月学家的香菇是全村最好的,现在只要小贩到村里收香菇,第一站就是他家。当年,李月学菌种卖了9000多元,香菇卖了3.5万元。
原本2016就可脱贫,但考虑李月学家的实际情况,村里决定再观察一年,以防其返贫。而尝到甜头的三兄弟更加勤奋了。2016年香菇种植达5000袋,当年全家收入6万多元。2017年10月,李月学一家正式脱贫,兄弟三人也从土房搬迁至自己新盖的楼房。
脱贫后的兄弟三人并未停歇,他们分工明确——老大和李月学继续种植香菇,闲暇之余打零工;老二负责放养10头黄牛。2018年,三兄弟的香菇发展到7000袋,20亩油茶也有了收益,全家总收入10多万元。
“今年香菇要发展到7500袋,我想多存点钱。”李月学比划着说,想给18岁的大女儿买辆车,将来成家时和正常家庭的小孩一样“有嫁妆”。
“感恩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会继续努力!”临别,三兄弟在家门口冲记者齐齐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