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洋港镇泉口村贫困户在食用菌基地采摘香菇。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鄂农轩
科技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省农科院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以来,以“研百项”(100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为抓手,在狠抓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定项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打赢三大攻坚战等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狠抓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优质稻优中“选”优
2019年10月12日,潜江传来好消息:成功繁育出高档优质水稻新品种“虾稻1号”。近年来,我省虾稻共作面积快速增长,却面临虾强稻弱、缺少专用虾稻品种的短板,这便需要培育出适宜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抗病、抗倒、生育期适中的专用水稻品种。
2014年,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潜江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选育虾稻新品种。历经5年,培育出我省首个专门适用于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
省农科院作为技术支持单位,连续多年将“优质稻品牌创建关键技术研发”列为该院重大科技项目,在资金、技术、人才上进行倾斜。
“‘虾稻1号’去年在我省多个稻米评鉴会上,表现突出。”该院水稻育种创新团队负责人游艾青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该品种和市面上品种相比,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性强,生育期适宜种植区域更广,口感也很好,目前在潜江、黄冈等地逐步推广。
科研追求无止境。游艾青介绍,我省优质稻品种“鄂中5号”,从育成到现在已有15个年头,目前年推广应用面积仍在50万亩以上。多年来,团队通过优质品种选育、高效保优栽培模式,不断提升优质稻品质。新选育优质稻“香润2号”“润香玉”在抗性、品质、口感上更加优秀。尤其是香味上,更具优势。
游艾青说,通过建立优质稻基地,为企业订单生产提供优质粮源,提升品质,唱响湖北大米品牌。
元旦刚过,游艾青已为新的一年科研工作定下计划。2020年,团队将加大优质稻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将在潜江、枝江建设万亩优质稻示范片区,通过品种、技术攻关,支撑品质,在品牌打造上形成合力。
“优质稻品牌创建关键技术研发”是省农科院以“研百项”为抓手,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缩影。
3年多来,省农科院“研百项”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一核心目标,在推进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等方面遴选重大科研项目。重点狠抓粮食作物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大宗优势农产品的品种选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 “一带一路”竞争力提升技术的研发,通过实施“优质稻品牌创建关键技术研发”“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种养循环利用模式”等一批重点项目,着力破解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保障农业科技有效供给。
项目跟着市场走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1月6日,临近年关,在十堰郧阳区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村民们正在忙着打包蚕沙保健枕、桑叶粉、桑叶茶、桑果酱等。“这些年货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卖完这些就可以好好过年了!”村支书谌宏远松了口气。
早在2003年,土地沟村成立了郧阳区第一个桑蚕合作社。头几年,合作社专卖蚕丝被。那时候送礼的多,销路不错。
好景不长,没几年,蚕丝被销不动了。看着满山的桑树,仓库里滞销的蚕丝被,谌宏远很着急。他多次赴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考察取经,还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调研,达成共同开发蚕沙保健枕的合作协议。很快,村里建起了蚕产业厂区,综合开发利用蚕桑资源,蚕沙保健枕、桑叶粉、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系列产品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消费市场的变化,倒逼产业提档升级。近年来,我省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处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在生态桑种植、饲料桑产业发展、蚕桑食药用产业及蚕丝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都有突破和创新。
去年11月底,湖北省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省内外蚕桑行业专家发布蚕桑资源利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与政府部门、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一道探讨茧丝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需求,交流蚕桑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作为传统产业,种桑养蚕在我省发展规模不大。但近年来,新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应用走在了全国蚕桑行业前列。
省农科院经作所副所长于翠告诉记者,依托蚕桑产业,除了传统的栽桑养蚕,桑果鲜食,桑果、桑叶加工等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蚕桑团队注重产业技术的研发与提档升级。目前还开发出了涵盖吃喝穿戴和饲料、医疗保健等超过20多个种类的产品,受到企业的青睐。
助力脱贫攻坚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1月2日,冬日暖阳下,阳新洋港镇泉口村,贫困户陈绪恩正在食用菌基地的大棚里采摘香菇。
泉口村过去的经济来源是“黑色经济”,境内有丰富的煤矿资源,村里近一半村民在煤矿厂打工。2016年,随着环保政策收紧,煤矿厂关停。
早在2012年,村支书陈迪强就担忧,村民依靠采矿生活不可持续。他带领村干部去广东、浙江、湖南等地考察,回来建设了县里唯一一个村级工业园。但受区位条件限制,没有一家工业企业愿意来这里。
投资数百万的工业园不能就这么空着。发展特色农业!陈迪强到周边考察香菇种植业,成立专业合作社。
但发展香菇产业并非一帆风顺。2013年,陈迪强效仿随州模式种植干香菇品种。但泉口村气候和随州迥异,品种水土不服,种出来的干香菇品质不优,效益不佳。2016年,陈迪强又引进了一家浙江企业,但因为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企业也只能逐步摸索。
2018年,陈迪强主动上省城,找到省农科院加工所食用菌团队,请团队来村指导香菇生产。
团队在高虹研究员带领下,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帮助当地群众打开脱贫致富之门。
高虹告诉记者,针对鲜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的现状,他们指导阳新这家企业改用适合鲜销菌种,生产以鲜销为主的香菇产品。推广“机械化集中制棒,生态化分散出菇”香菇种植新模式,由合作社集中制棒,统一灭菌、养菌,再分发给农户管理出菇。指导企业引进并建成一系列现代化香菇种植加工设施,并帮助企业开展香菇物流保鲜贮运及食用菌深加工技术研发,联合企业制定了湖北省地方标准《鲜香菇贮运技术规程》。
延长产业链,目前团队正协助企业开展香菇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香菇酱、即食卤香菇、菌菇方便汤等新产品,打造阳新“泉水菇”品牌。
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保鲜加工、循环利用……在食用菌团队帮扶下,泉口村迎来了好日子。目前泉口村已发展香菇种植基地5个,种植面积100多亩,投放菌棒300余万棒,带动350余户贫困户脱贫。食用菌团队被评为“2016-2018年度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先进单位”。2019年4月29日,阳新县脱贫摘帽,团队帮扶的泉口村贫困户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