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发院士在鄂州“双水双绿”水稻品种选育基地察看水稻生长。(图片由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提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杨朝新
如何解决农业科技研究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如何不让农业科研成果躺着“睡大觉”?直面老问题,探索新方式,湖北从未停下脚步。去年9月,一个由五大院士领衔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行动在荆楚大地上开展。这是我省实施的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着力缝合“两张皮”,让科研产业两股绳紧紧拧在一起。
技术跟不上趟,特色产业频遭“卡”脖子
在监利县汪桥镇严场村,农户刘应武是一个种田“老把式”,几年前,他率先发展稻虾种养模式,并有效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刘应武发现一个新问题,由于农户管理模式没有统一标准,种植的水稻品种多而杂,导致虾稻米鱼龙混杂,加工企业加工难,收购价自然起不来。闭门思考了许久,老刘始终没能找到解决办法。
老刘的困扰,也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一直在思考的课题。
湖北是全国小龙虾产量及养殖面积最多的地区,稻田种养面积达到680万亩,尤其是稻虾共作发展迅速,无论是面积,还是组织化程度,都走在全国前列。虾稻共作模式兴起,为农民致富打开了新天地。然而,成长中的阵痛伴随而来。
“由于理论和技术落后于生产实际,农户缺乏规划和科学指导,偏离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问题较为突出。”张启发坦言。
不仅小龙虾产业如此,我省的另一大优势产业双低油菜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中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门。荆门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十分适宜种植油菜,是我省乃至全国油菜的高产区。近年来,菜籽平均价格在每公斤5元左右徘徊,有时甚至更低。除去各项开支成本,种一季油菜,远不如打工划算。农户积极性不高,油脂加工企业销售不畅,油菜产业一度陷入低迷。
近年来,我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崛起了小龙虾、蕲艾、柑橘等多个优势产业,有效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新的难题逐渐显现,需要向科技求解药方,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愈发迫切。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但由于基层农技队伍老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因素,科研与产业“两张皮”仍然存在。
需求在哪里,院士团队就在哪里
富民产业如何可持续?科技人才在哪里?
湖北是农业科教大省,有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机构68家,涉农两院院士11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员达5000多名,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有资源、有潜力。
去年9月,省农业农村厅谋划启动了院士专家团队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由张启发、桂建芳、傅廷栋、陈焕春、邓秀新5位院士领衔,在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联系15个重点县市,围绕水稻、玉米、园艺、油菜、渔业、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
“院士领衔下田,破解当下的农业生产科技难题,这绝不是‘高射炮打蚊子’。”有业内人士说,离开了泥土,农业专家的许多研究也如同浮萍。
在监利虾稻共育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虾跃稻香,两种看似不相干的生产方式相伴而生,产生了绿色水稻、绿色水产的“双绿”效益。这是张启发院士领衔的“双水双绿”试验示范点,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双水双绿”虾稻基地。
“将水稻和小龙虾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生态理论研究。”张启发说。
项目启动后,专家团队把实验室搬到了基地,针对水稻品种不优、虾稻接茬时间差异、虾稻二者争地争水等问题,展开研究。短短两年时间,团队培育出专用绿色优质水稻品种,正在制定“双水双绿”种养标准,进行示范推广。
科研攻关,在全产业链上发力。全省建立了“双水双绿”产业联盟,打造“稻虾田园综合体”,建立一批地理标志的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品牌,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
产业的“梗”在哪里,科研就扎根哪里。针对当前蕲艾种植产量不高、效益难提升的瓶颈问题,专家团队精心选育蕲艾优良品种,建立艾叶种质资源库,研究蕲艾机械化采收,助力蕲艾产业集约高质量发展。如今,蕲春成为全国最大的蕲艾种质资源圃。
与油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傅廷栋院士,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高含油率、高油酸含量的优质油菜品种,在荆门推广面积20多万亩,种植、加工、休闲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呼之欲出。
一系列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全省特色农业产业中开花结果。为了解决池塘养殖水体污染大、湖泊拆围后渔业总量不足的矛盾,正努力攻克的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初显成效;为破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小型机械装备研发成为新热点。
效果好不好,农民的评判最有力
4月底,武穴市大法寺镇万亩油菜基地,武穴油菜产业的专家团队在这里进行现场测产。
281.7公斤,远高于当地油菜平均产量!当长江大学教授张学昆宣布这一结果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丰收的笑容映在当地农民的脸上。
在“515”行动中,政府部门是“联络员”,院士专家是“服务员”,而农民,则是“裁判员”。
“科研成果要让农民群众用得上,让农业生产增效益,让消费者吃上营养与健康农产品,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水产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院长顾泽茂深有感触地说。
监利县毛市镇陈赵村村民种了一辈子水稻,在团队的带领下,开始学着虾稻共作,由于种植规范、品种优良,产出的虾与稻卖得俏,不少贫困户因此摘掉了“贫穷帽”。
在采访中,这些在实验室一心搞科研的专家们,如今说起产业方面的话题也是滔滔不绝。孝感水蜜桃质量提升首席专家何华平,长期与企业、农户打交道,不仅对水蜜桃新技术如数家珍,对产品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也颇有见解。
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院士专家团队与新型经营主体深度合作,共建农科教、产学研直通平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多方效益。
荆门民峰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一家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去年新投资兴建高油酸微波增香生产线,日处理菜籽能力达50吨。在该公司打造的“荆花”牌高油酸菜籽油新闻发布会上,傅廷栋院士亲自站台,推介食用高油酸菜籽油的好处。
凭借高油酸原料的优良品质和院士的信誉度,民峰油脂公司生产的高油酸菜籽油,在市场上独树一帜,4升菜油卖到268元,单价是双低菜籽油的数倍,还十分抢手。
开放的平台、灵活的机制,使得“515”行动顺利推进,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村涌动科技的活力。
链接
什么是“515”行动
2019年9月6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农办发[2019]31号)。由5名院士领衔,在鄂涉农高校、科研单位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联系15个重点县市,围绕水稻、玉米、园艺、油菜、渔业、畜牧等湖北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科技相关要素在重点县市集聚整合,形成院士领衔、团队牵头、专家对接、部门协调、产业发展、农民受益的科技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