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退出养殖,挖掘红色文化和山水资源 老水库变成新景区

发布时间:2020-07-02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孟梦 秦双

6月24日,蕲春县大同镇,暴雨骤歇,山峦苍翠。站在山间远眺,美丽的大同水库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

建于1958年的大同水库,曾是我省水库养殖先进典型。2012年后,为了保持水质,当地坚决退出养殖,挖掘红色文化和山水资源,打造水利景区,蹚出一条水库转型发展之路。

退出养殖,呵护一库清水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发资源、发展产业方兴未艾。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大同水库,库区水产养殖也迎来快速发展期。

大同水库拥有水面1万多亩,平均水深19米,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水产养殖,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成为全省水库水产养殖的典型。“高峰期鲜鱼及其制品远销江浙等地区,年产值2000多万元。”大同水库管理局局长宋良成说。

大规模发展养殖,虽然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也影响了库区水环境。投肥养殖加速水质富营养化,减弱水体自我净化能力,造成水质污染。2012年前后,水库水质下降到Ⅳ类,依靠投肥养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为此,大同水库2012年开始拆除网箱、退出养殖,当年底实现养殖清零。

为修复库区环境,当地成立了库区清漂队,清理漂浮物;植树种草,修复环库湿地;关停私人零星养殖场、采石场……经过持续治理,如今大同水库水质接近Ⅱ类,成为当地饮用水源地。

一红一绿,发展特色旅游

水环境的改善,为发展库区旅游创造了条件。

大同镇是个红色小镇,境内有红军洞、红军医院、挺进大别山指挥部等革命旧址和遗迹,红色历史资源丰富。大同水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机械缺乏,全凭人工兴建,创业治水精神在当地广为流传。

“我们充分挖掘老区革命精神和库区创业精神,将红色党建、水情教育结合起来,打造党性教育和水情教育基地。”大同水库管理局副局长梅振兴介绍,近年来,库区先后建成集党性教育和水情教育于一体的展馆、红色党性教育基地、水情教育户外体验基地等。在大同镇李山村,红色党性教育基地部分复建被水库淹没的大同特区苏维埃旧址、苏区驿站等,水情教育户外体验基地再现蕲春人民当年在大山深处架锅做饭、挑石运石、抡锤打夯建设水库的场景,让游客深切体验革命斗争的艰辛和新中国成立初水利建设的不易。近年来,大同水库先后被确定为全省红色传统教育展示基地和全省水情教育基地。

大同水库地处蕲河支流鸳鸯河流域,野人河、柳林河、车门河、操山河等支流纵横交错,境内山水交映、丛林环绕。围绕特有的山水资源,大同水库挖掘出仙人湖等景点,持续举办全国山地自行车赛、垂钓大赛、库区旅游节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近几年年均接待游客近10万人。2017年,大同水库成功入选全国水利风景区。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游客多了,人气旺了,库区民宿酒店、特色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

走进南冲村蕲源客栈,几名客人正在用餐。“今年受疫情影响生意稍差一些,前两年每年纯收入20多万元。”老板娘詹晓青介绍,客栈2012年开业,一楼做餐饮,二、三楼住宿,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客人爆满;每年库区举行自行车赛时,客栈住了40多人,3天赛期营业额近3万元。像这样的民宿酒店,在大同镇已有近200家。

位于库西的李山村是产茶大村,过去一直单一种植茶。水情教育户外体验基地在该村建成后,村里路宽了,环境美了,李山村借机发展乡村旅游,建成集品茶、采摘、观光、销售为一体的九龙宫生态旅游园。如今,茶叶产业成为村民最主要收入来源。

一木不成林,百花方为春。经过几年发展,环库17个村都因地制宜建立起茶叶、油茶、蕲艾、红心柚等特色产业基地4万多亩,专业合作社67家,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带动1621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爱水护水,依托特色资源,大同水库转型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上一篇:因户施策拔穷根 苦干实干共致富
下一篇:湖北供销社与京东携手发力农村电商 助农产品畅行全国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