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郑家军:坚守初心“不褪色” 脱贫一线立新功

发布时间:2020-07-0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一位退伍侦察兵,在事业上升期,党的一声召唤,毅然回村挑重担,带领乡亲们向贫困宣战。他五年“奔袭”十万公里,把一辆新皮卡开成了“老古董”,让一个偏远落后的深度贫困村实现“逆袭”,带领乡亲们阔步奔向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他,就是湖北省恩施市太阳河乡茅湖淌村党支部书记郑家军,一名优秀的退伍军人,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军人使命和共产党人初心的“兵支书”。

乡亲们需要我,我必须回去

郑家军出生于1971年3月,是土生土长的茅湖淌村人。1991年至1994年,他在云南服役,是一名优秀的侦察兵。退伍后,他先后当过保安,干过销售,跑过客运……凭着军人忠诚可靠的品质、敢闯敢干的拼劲,经过10多年地“摸爬滚打”,他终于闯出了一点“名堂”。

2008年,郑家军用多年的积蓄购买了2台挖机,开始承接一些工程,每年收入几十万元,事业也算小有成就,成为茅湖淌村的外出创业能人。

2015年初,正是精准扶贫吃劲的关头,时任党支部书记辞职,导致茅湖淌村一时成为“烫手山芋”,“村内无人能接,外人无人敢接”,茅湖淌村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况”。

太阳河乡党委负责人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郑家军是茅湖淌村外出创业能人,事业小有成就,于是便“登门拜访”,希望他能回到村里“挑起”这副重担。

45岁的郑家军,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加之儿子即将上高中,家人都不赞成。但郑家军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给家人做起了工作:“是茅湖淌养育了我,是部队教育了我,作为一名退伍军人,现在乡亲们需要我,我必须回去!”

2015年5月,郑家军回到茅湖淌村,当年7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8年11月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扛起了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旗。

只有先修路,脱贫才有希望

“走着泥巴路,吃着‘天河水’,娱乐靠山歌,通讯靠吆喝。”郑家军哼着茅湖淌村5年前流传的“村歌”,讲述起他回村时的情景。

“我是农历2015年5月16日回来的,那天还在半路,轮胎就被扎破一个……当时全村只有一条损毁严重的水泥路,尽是‘碗’大的石头‘斗’大的坑,其余全是机耕路,泥泞不堪。”

“修路,只有先修路,脱贫才有希望!”郑家军回村后冒出的第一个想法,与乡亲们多年的愿望“不谋而合”。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郑家军,一头“扎”进了找资金、要项目、勘现场的忙碌之中。每一项工作都“扎心”,但他都乐此不疲,特别是道路施工时,他每天都要“蹲”在现场,确保质量和安全。

短短5年时间,在他的“撮合”下,全村累计硬化道路68公里,砂石路5公里,大部分农户实现“到家门、上车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三轮车、雨天靠筒靴”成为了历史。

只有水通了,乡亲们的心才会通

“水”是茅湖淌村人的“历史之痛”。喀斯特地貌多天坑、无水源,常年喝着“泥巴水”,生于斯、长于斯的郑家军深知其苦。

“只有水通了,乡亲们的心才会通!”郑家军把修通自来水,作为打通乡亲们“心结”的“民心工程”,一刻也不敢耽误。

为此,郑家军爬完了全村的山,访遍了全村的老人,在山洞底找到一处水源,2016年修建了1座水厂,但这也能缓解少部分群众的“心头之恨”。

军人骨子里就有“永不言败”的精神。于是,郑家军又带着村民扩大“搜索范围”,先后经过6次探索,终于在15公里外的“隔壁”村,找到了可靠的水源。

“听得到水响,看得到水流,但得不到水吃。”随之而来的是大家为资金犯起了愁。于是,郑家军又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乡里、市里“连轴跑”。

2019年,投资800多万元新修的2座水厂、13口小水窖,连通了茅湖淌村家家户户,“一管清水”沁润了乡亲们的心田。很多老人感慨:“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吃上自来水。”

只有壮大产业,才能彻底脱贫

“基础设施是国家的‘硬投入’,改变了全村的面貌,但要彻底脱贫,必须要有自己的‘软实力’。”郑家军心里“盘算”着。

“只有发展壮大产业,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全村才能彻底脱贫。”郑家军在村支“两委”会上“抛”出方案:“茅湖淌村海拔垂直高差大,上片可以种植烟叶、中药材、核桃等,下片适合种植油茶、蔬菜等。还可以大力发展黑猪、黄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

“自己带头干,群众才会跟着干。”会后,郑家军把自家抛荒的20多亩地整出来,又租了附近100多亩地,种起了油茶。他还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参社农户提供种苗、技术、销路“一条龙”服务,带动了周边100余户发展油茶1400多亩。

同时,他还主动帮村民找资金、跑项目、做担保,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他为创业青年王增争取20万元建农场,如今实现年出栏黄牛50余头,年产值100多万元。他为贫困户刘绪友担保贷款养黑猪,2019年实现纯利润100多万元,刘绪友成为有名的“脱贫标兵”、“致富能手”……

“市场主体带动,产业才会壮大,脱贫才有底气。”2018年下半年,郑家军“三顾”成都,“请”来了药材老板邓勇,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全村发展中药材1300多亩,带动50余户贫困户租地、务工,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20年初,外出能人吴远林回到村里,投资兴建了一座500头能繁母猪、年出栏6000多头生猪的现代化养猪场。

如今,村内2家公司、7家专业合作社和10多户能人大户,引领全村老百姓发展特色种植5000余亩,年出栏生猪、黄牛、山羊等12000余头,贫困户链接率95%以上,形成了区域上下结合、种植长短结合、特色种养结合的产业格局,一幅欣欣向荣的产业新“拼图”正徐徐展开。

上一篇:省扶贫办主任胡超文到保康调研走访驻点帮扶工作
下一篇:特写 | 一张清单督到底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