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琦 姜涛
“可不能把这些宝贝饿着!”7月6日凌晨5点多,应城市杨河镇短港村村民陶兆峰披衣起床,顾不上洗漱,拿着前一天粉碎好的玉米,来到鸡舍喂鸡。
每天6点、11点30分、16点30分,准点喂鸡,已成为陶兆峰的习惯。
陶兆峰曾经是贫困户,如今成了“养鸡达人”。
陶兆峰一家生活曾经十分幸福,但一连串意外打击,让命运急转直下。他32岁那年,突感浑身无力,特别是眼皮,怎么使劲都耷拉着。诊断结果显示,他患了“重症肌无力”,无法干重体力活。紧接着,他的父亲不幸过世,母亲患癌、截肢。自此,全家就靠陶兆峰的妻子打零工维持生计。
2015年,陶兆峰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民政救助、教育、健康、助残等扶贫政策,生活有了一些改善。但陶兆峰不甘心:“一个男人,哪能成天窝在家里,靠国家扶持混日子?”
听说邻村有人靠养牛蛙致富,他动起心思。到家中走访的镇、村干部听了他的想法,现场表态:“我们支持你,有什么困难,我们帮忙解决。”
2018年10月,陶兆峰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开建牛蛙养殖设施。一切就绪,等来的却是当头一棒。“养牛蛙,有很多力气活,我的身体条件不允许,干不了。”陶兆峰有些沮丧。
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建议他换一条路子——养殖土鸡。这一年,陶兆峰试养300只土鸡。他把准备养牛蛙的厂房改成小鸡“食堂”、小鸡“宿舍”,把没用上的排水管剪成喂食的卡槽。
2019年,陶兆峰养殖的土鸡发展到800只,获利3万余元。
今年疫情期间,交通不便,玉米饲料难以到达村里。陶兆峰开始种玉米,形成“种养链”:种玉米——加工饲料——生态养殖土鸡。
解决了饲料问题,陶兆峰将养殖规模扩大至2600只。
规模大了,销售难题来了。“过去300只鸡,通过菜市场就可以卖出去。现在规模大了,又受疫情影响,销售方式要创新。”陶兆峰说。
通过学习,陶兆峰推出“土鸡代养模式”——通过短视频平台、现场选择等方式,顾客自行挑选,一年为期限,以每只120元的价格将小母鸡提前卖给顾客,然后由陶兆峰代养;从认养的第6个月开始,陶兆峰每月给认养的顾客快递邮寄18枚土鸡蛋。一年期满后,再把这只土鸡邮寄给顾客。
目前,陶兆峰已熟悉掌握网上下单、收款、短视频宣传的方式,“陶家土鸡”已小有名气。他经常在朋友圈推出小鸡生长日记,展示土鸡蛋和土鸡成品图片,在抖音上搭配搞笑音乐记录小鸡生活状态……
“现在准备学习直播带货,争取把土鸡的销路铺得更远。”陶兆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