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山乡巨变富长远 ——再访兴山县峡口镇黄家河村(上)

发布时间:2020-08-0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李道珍正在查看中药前胡的长势。

曾经高山土坯房遍布散居的黄家河村,如今村民安居乐业。

千万年前,一股泉水从大老岭西麓冲破山石泥土的桎梏,沿着两山间的峡谷一路向西汇进高岚河,一路拥抱长江奔向大海。

这条流程不过10多公里的小河,被当地人称为黄家河,也让傍水而居的小村落有了“黄家河村”的名字。

2018年底通过检查验收全村整村脱贫出列。滋养着小山村339户947人的黄家河,见证了昔日河畔羊肠小道变成水泥公路,见证他们走出贫困奔向小康的幸福生活。

交通越来越便捷

8月4日下午3点,海拔700多米的陈家坡,57岁的4组村民陈支尧正在水泥公路边安装钢筋护栏。

在5年前,他都不敢想象,村里的水泥公路能够修到这里,因为在两山夹一沟黄家河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靠羊肠小道外出。“没有一条好路,是我们两个村经济发展水平天壤之别的主要原因。”黄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谭汉文说。

谭汉文年轻时曾在财政所工作,回黄家河村收农业税沿着河边小路进村,需要“过36道水”,天不亮从集镇出发,深夜才能回到镇上。“过河没有桥,遇到发大水的时候外面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他告诉记者,“10多年前村民趟水过河,还有人因此丧命。”

1998年,从建阳坪村到黄家河村修了3.8公里的石头路,到2011年才简单硬化,但是进村依旧成了难题,也让黄家河村优质的农产品销售成难题,当时村民要去集镇卖魔芋,请人背下山到集镇,工钱就得100元,但是100斤魔芋卖价也就170元,村民拿到手才70元钱,“影响收入不说,还打击了他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015年,市住建委、市人行、三峡晚报等扶贫单位进驻该村后,一切都在发生改变。“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薄弱是阻碍黄家河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市住建委四级调研员、市住建委驻黄家河村第一书记胡继志告诉记者,“为打通‘肠梗’,住建委等帮扶单位历年来提供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累计近600万元,主要用于村主干道建黄公路扩宽硬化、柿庙公路新修硬化及水毁后维修、村委会阵地建设及配套设施设备、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

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的投入,带来了交通的变化,黄家河村水泥公路从2015年前的17公里增加至目前的30公里,今年还将新增8.7公里硬化公路。

道路的畅通,也让黄家河村的农产品销路被打通,每到中草药和魔芋成熟的季节,外地的贩子直接开车进村收购,直接到村民家门口收购。今年年初,黄家河村还举办了消费扶贫暨首届年货节,1000多名宜昌城区以及兴山县城的游客来到村里,采购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给村民带来一笔不错的收入。

房子越来越漂亮

8月4日下午4点多,住在小地名“河里“的4组村民黄争虎,趁着太阳被大山挡住,清理一下屋前屋后的杂草。

他们家是一幢二层小洋楼,屋旁绿树成荫,而且依靠屋后有山泉的优势,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景观,并且还种植了一小块荷花园。按照他的计划,自家这幢二层小洋楼将来会作为黄家河村第一个民宿对外营业。“以前就是个土房子,哪里敢想象能够住上洋楼。”黄争虎告诉记者,“因为村里将来要发展乡村旅游,所以在建房的时候就考虑过按照民宿的标准来修建。”

黄争虎家顺着河流往下不远处,就是黄家河村村委会所在地,这里有一片黄墙红瓦的新房,许多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在此居住。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居住在这里的大妈们会来到村委会门前的广场,打开音乐跳起广场舞。五年前,这样的场景绝对难以想象。

2015年,本报记者曾来到黄家河村采访,当时黄家河村举家外迁至他村的有133户399人,留在村里的村民居住条件普遍不好。位于张家沟的村民舒德久,和母亲一起住着破败的土坯屋,一口鼎锅挂在屋里,还有一张凌乱不堪的木床,屋里整个黄墙都被熏成了黑色,墙落一角挂着几块长霉的腊肉和堆满一地的土豆苞谷,这是一家人的口粮。小电视机是屋里唯一的电器,打开电视,冷清的土屋里有了一些生气。

如今,舒德久家的房子已经改造完成,一层的新房子里不仅添置了一些家具,而且还开通了网络,整个家里充满了生气和希望。

胡继志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黄家河村共改造房屋149户,其中C级126户(贫困户75户,非贫困户51户),D级23户(贫困户12户,非贫困户11户),“除县级危房改造政策外,村委会在市住建局支持下,利用专项资金给非贫困户每户再补贴3000元,确保了有人居住的唯一住房都得到了改造。”

我们离开时,黄争虎特别叮嘱一定要把他的洋房照片拍漂亮点,“让宜昌城区的人看到,以后过来旅游住。”

产业越来越兴旺

8月4日傍晚,黄家河村2组“屈原”这个地方,李道珍正在屋前山坡处查看柴胡的长势,前段时间的梅雨和这几天的高温,让她很担心今年的收成,去年她家种植中药材的收入达到了6万余元。

李道珍和丈夫王世义是村里的中药材和魔芋种植大户,分别种了近20亩的柴胡、前胡和20多亩的魔芋。“去年天麻行情好,但是疫情期间我和老伴在宜昌女儿家隔离,错过了天麻的日期,只好以柴胡、前胡为主。”她说。

中药材和蔬菜也是黄家河村的特色产业。2019年全村共计178户发展药材601亩,主要品种为前胡和天麻,其中红卡户70户214亩;;发展魔芋为主的蔬菜共计112户227亩,其中红卡户24户46.8亩;全村核桃产业总计126户8579株318.2亩,其中红卡户60户3424株126.81亩。“得益于产业的带动,全村人均收入从2015年4500多元增长至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11528元。”谭汉文说。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驻村工作队以及黄家河村也在积极引导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形成合力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今年受疫情和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村里药材前胡产量35吨,滞销约20吨,专业合作社积极拓展销售渠道,4月底滞销药材已全部销售结束,均价6元左右,大大减少了村民的损失。

李道珍和丈夫也是那个时候从宜昌城区回到黄家河村,夫妻俩赶着将家里库存的中药材卖了出去。“要是错过了,就会跟以前一样自己背着中药材去集镇叫卖,有一年为了两个女儿读书,我和丈夫两个人往集镇背了5000多斤干天麻。”李道珍说,“今年直接是合作社帮忙拓展渠道,至少家里的收入保证了。”

数说脱贫攻坚

宜昌3个国定贫困县、2个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都已出列。

贫困人口从2014年44.3万人减少到2019年344户696人

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3%降至2019年底的0.026%。

全市4.4万名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开展结对帮扶

1379支工作队的3687名驻村干部,扎根农村默默奉献

180.5亿元投入到全市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危房改造等领域

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18218户4.7万人

全市实现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

光纤和4G网络已覆盖农村地区所有行政村和95%以上的自然村

通生产用电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

全市1604个行政村和社区均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数据截至2019年底)

上一篇:绿水青山有看头 ——再访兴山县峡口镇黄家河村(下)
下一篇:房县多渠道联合救助 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