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洋房子是黄家河村的核心景观之一。
五指山像张开的手掌直插云霄。
在8月4日离开黄家河村时,驻村第一书记胡继志给记者发来一篇他所写的《驻村一年生活》的随笔。
在随笔中他认为黄家河村没有真正适度规模主导产业发展,,现在的“农二代”对村产业发展的参与度很低,村产业带头人或能人不多,专业合作组织不强,导致黄家河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为此他提出在巩固老产业的同时选对选优新产业,充分保护和利用好黄家河村五指山等自然景观和洋房子等人文景观,统筹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打通与周边县乡交通,主动融入区域旅游产业链中,打造乡村庭院经济、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经济发展。
胡继志的话说到村党支部书记谭汉文的心坎上,黄家河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具风格的人文景观,加之靠近大老岭和乐平里,会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五指列秀”是“古兴山景”之一
在黄家河村4组的陈家坡旁,有座高山像张开的五指,自古以来被称为五指山,“五指列秀”更是古时“兴山八景”之一。据清康熙二十四年《荆州府志》兴山部分记载:“一山五峰,宛如一掌,故以五指名。上有铁瓦殿,仙人桥,万寿宫,玉皇阁……高百余丈……”
五指山上曾有庙,在谭汉文的记忆中得到了确认。他告诉记者,年幼时曾听家中长辈说过,解放前五指山上的庙在周边非常有名,每年农历八月三十会有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信徒都来此地赶集,“我的父母以前就在庙会上卖过东西,他们说当时哪怕在这里卖茶水,一天都有不少收入。”
如今山上建筑早已毁损,只有断壁残垣尚存,黄家河村治保主任舒兵曾爬上去过,说上面还存有一个半人高的神像在荒草之间。“五指山是不可多得自然风景,而且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一定会是一个旅游好去处。”谭汉文对五指山的颜值非常有信心,“而且五指山西南侧就是屈原故里乐平里,东南侧就是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打通交通之后就融入到区域旅游产业链中了。”
百年洋房子是晴耕雨读真实写照
五指山下有一幢洋房子,正七间左右各三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据兴山当地考证资料显示,洋房子的主人是文运久和文运远兄弟,其中弟弟文运远在少年时被张之洞推荐前往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请来川汉铁路技师周肇祥设计了西洋风格的洋楼,在原来天井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最终形成了如今“西洋风格,中式内里”的建筑风格,在宜昌范围都是独一份的建筑风格。
车子只能到4组村民王家荣家门前,然后要步行20多分钟才能抵达洋房子。一棵百年银杏树在路旁欢迎我们。文运远的孙子文中义告诉记者,其家族自从在当地落户之后,就有培养后人读书的传统,其曾祖父就读过几年私塾,而到祖父文运远更是幼年入私塾并少年成名,被张之洞所知晓。
在洋房子不远处还有一处小地名为“学堂坪”的地方,据说这也是当年文运远兄弟发达后,在这里建起一处学堂,供周遭村民的孩子来读书。“所以洋房子不仅是我们黄家河村的人文景观,更是这个小山村曾经晴耕雨读的真实写照,因此这里将会是核心景观之一。”谭汉文表示,“也正是这个传统,黄家河村虽然穷,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孩子不少,全村现有44名在校学生,有9名大学生在读,各级政府对这些家庭都有补助政策,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百亩百年茶园带来产业发展新希望
在百年洋房子前的峡谷地带,繁茂的树木让人看不清地面情况,实际上在这里遍布了一大片的茶园,都是百年前文运远家族种植的茶树,总计150亩左右。
文家先祖当年播种的茶园,如今还有为数不少的百年茶树尚存,而且茶树自我繁育的后代也在疯狂生长,只是近些年来无人照料,这片茶园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野茶。“实际上很多地方的茶树品种都经过了改种,品种都变了,但是我们这片150亩左右的茶园还是原来的大叶品种。”谭汉文告诉记者,“未来可以将这片茶园打造独有品牌的‘野茶’,绝对在市场上独树一帜。”
谭汉文介绍,目前村里已经启动了相关招标工作,尽快对150亩左右的老茶园进行清理,让掩盖在荒草树木中的茶园重新恢复“旧日容颜”,“后期就会启动招商工作,对这片茶园进行开发,这样不仅能够带动村民就业,而且还能带来不菲的收入,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不仅如此,未来在茶园里还会发展林下采摘项目,由村民在茶园里种植杨梅等水果,为全村的旅游增添项目,“让游客来了有地方玩,还有东西吃,最终把游客留下来,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助力。”
在茶园的不远处,是村里规划的写生基地和观景平台,不久以后这里也会进行施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的黄家河村一定更有看头!”
舒化芝:日子越来越好
8月4日中午,舒化芝正在做午饭,坐在堂屋里刷抖音的外孙走进厨房,说舅舅打电话来了。
电话里儿子谭家伟说前段时间收到了两笔钱,一共500元钱,应该是村里此前通知的兴山县对于外出务工居民的一次性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挂了电话后,舒化芝便让老公谭平去家对面坎下的村委会告知一声。
在舒化芝家大门左侧,贴着“兴山县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卡”、“2019年享受政策明细卡”和“2019年家庭收入明白卡”等三张卡片,其中“2019年家庭收入明白卡”上显示:去年这一家有工资性收入9000元,务工收入9000元,还有种植等收入,人均纯收入6407.5元。
6407.5元,对于这个曾经因为疾病不堪重负的家庭来说,来之不易。因舒化芝身患尿毒症,且丈夫谭平有呼吸疾病,儿子谭家伟也身体不好,导致整个家庭微薄的收入还不够支付医疗费,更别说能有积蓄了。
舒化芝告诉记者,以前她在峡口集镇治病时,尽管新农合能够报销70%,但是每年家里依旧要支出2万元左右的医药费,“现在住院治病,有了红卡户报销,只用承担10%的医药费,一年下来至少能够节省近万元左右的医药费。”
节省了医药费不说,此前丈夫谭平因为身体不好,获得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每年工资性收入为9000元,“之前全靠家里种了几亩中药材和包谷,有些微薄的收入,身体不好不能出去干活,一年下来根本不够医药费。”
今年受疫情影响,一直在广东一家灯具厂工作的儿子谭家伟被困在家里,为此村里也安排了临时性的岗位,让他能够有一笔稳定的收入。4月初,村里又积极为谭家伟办理了相关手续,及时帮助他去往广东上班,而且积极争取到相关政策补贴,也就有了他打电话回来说收到了500元的补贴,“他出门的时候,留下了1万多元钱给我们,如果不是有好的政策,这1万多元钱估计过年前就拿去还债了,更别说过年后一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了。”
尽管遭受病魔折磨,但是舒化芝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看病买药开销降低,我们要把钱攒起来,早日让儿子成家立业!”
记者手记
早晨起床后房间蚊虫飞蚁飞蛾落了地上一层,有时扫半撮箕。
这是黄家河村驻村第一书记胡继志《驻村一年工作生活》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有轻度洁癖的他后来通过心理暗示和意志,最终适应了小山村的环境。
类似的细节很多,比如我跟随黄家河村治保主任舒兵以及我们三峡晚报驻村工作队的杜斌,在黄家河村几个村民小组转了一圈,一天的时间一晃而过。期间我曾因为汽车经过的路段太过险峻而担忧不已,也曾在酷暑下几度想放弃步行至采访对象的家中,但是在休息时舒兵和杜斌告诉我,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险路和山林中穿梭。
这些一度是我们身边平凡的人,在深山里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为打赢这场脱贫决胜仗默默奉献。正是有无数人像他们一样扎根农村、默默奉献,宜昌一定圆满交上脱贫攻坚的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