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坚持“保护第一”的理念,全区森林覆盖率超90%。(资料图片 视界网 薛扬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汪训前 通讯员 赵辉 周卫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指出,湖北是生态大省、千湖之省、鱼米之乡,山多水多,环境独特,要高度珍惜大自然赋予湖北人民的宝贵财富,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我省林业部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1.84%,林业总产值达4081亿元,直接带动和影响121.64万户农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
15年后的今天,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乡更富裕、百姓更幸福的新荆楚,呈现在世人面前。
人均林业生态福利近万元
芭茅草是一种野草。有树它不长,无树它疯长。
有经验的山民都知道,芭茅草如果漫山遍野,说明山秃了。
十几年前,因为乱砍滥伐,管理不善,一场大火后,崇阳县路口镇桥边村近千亩山地毁于一旦。
树没了,山上任由芭茅草疯长,埋下更大的火灾隐患。只要有一点火星,可能野火燎原。
孙桂明家的20多亩山地也在其中,之后,他曾多次尝试补种,均以失败告终。
“火烧迹地型荒山复绿难度极大。”省林业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杨杉称。
守着大山受穷。无奈,孙桂明外出务工。他的遭遇,当地多数村民都曾经历过。
改变发生在2017年底,全省开展精准灭荒行动。
当地对万亩连片荒山进行集中造林。县里出资上百万修通上山的作业道,帮助栽种枫香、油茶、女贞等乡土树种。8月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孙桂明家的山地已经成为一片绿海。
“教训太深刻,有树时不珍惜,失去后才后悔。”崇阳县林业局副局长龚尧夫感慨地说。
桥边村的经历是我省践行“两山”理念,向荒山要绿,叫停乱砍滥伐的写照。
湖北是三峡库区所在地、南水北调工程核心水源地,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一度,因为过度采伐、毁林开荒、城市化推进及工程建设等原因,湖北的树少了,山秃了、空气差了……
省林业局资源处统计显示,仅在我省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与幕阜山区的崇阳、竹溪、丹江口、竹山等9个县市,每个县市荒山面积都超过10万亩。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补齐短板,迎难而上。
2016年,湖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绿满荆楚、精准灭荒、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人工造林1800多万亩,森林抚育3331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32万亩,石漠化治理304万亩。
持续不懈地努力下,我省四大山区,长江两岸,昔日的荒山秃岭,慢慢成为一片片林海,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1.84%。据科学估算,全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5000多亿元,每个湖北人年均享有林业生态效益近万元。
林业总产值达4081亿元
保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永高有一个职务——县核桃产业办公室主任,当地人戏称“核主任”。
“核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重振本地核桃产业。
保康全境皆山,核桃是当地传统作物。
十几年前,当时人们更热衷于另一项产业——磷矿。
县磷矿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四。从2001年开始,矿业在全县GDP占比70%以上,造就了一批矿老板、矿石村。然而,无序开发矿山的弊端逐渐显现:资源逐渐枯竭,随处可见大面积裸露山体和采空矿洞,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牺牲子孙为代价。”县委书记张世伟介绍,2007年,县里痛定思痛开始探寻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的新路子。核桃重新进入保康发展的视野。
省林科院与保康签订合作协议,专家邓先珍率队长驻当地,“在大地上写论文”。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粗放经营了。”邓先珍针对品种选育、技术管理开展攻关。陈永高带着当地干部建技术服务网络,负责推广销售。
功夫不负有心人,核桃树终于变成“摇钱树”。2017年,保康被评为“全国核桃产业示范县”,全县种植面积高峰达50余万亩,总产值数亿元,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选准了产业,守着绿水青山不仅不会穷,还会带来巨大的财富。”省林业局产业处处长邹黎曙称,经过长期实践摸索,我省已初步形成旅游康养、林特经济、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四种有效转化途径。
为了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省政府出台《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进行支持。省林业局组建专家服务团,成立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省各地结合实际,设立专项产业资金,加大奖补力度,扶持林业新型经营主体。
省林业局统计显示,到去年,全省发展油茶425万亩、林下经济2308万亩、特色经济林1159万亩、森林旅游康养林地2976万亩,占全省森林和湿地面积近50%。林业总产值达4081亿元。而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只有750亿元。
林改确权面积11855万亩
石漠化是森林之癌。
丹江口市石鼓镇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川村等几个村庄的8000多亩山地重度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寸草不生,被称为“火焰山”。当地村民大多外出务工。
林业人没有放弃,坚持对“火焰山”进行科研攻关,生态修复。到2016年,“火焰山”人工造林存活面积近4000亩,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区”。
看着重获生机的大山,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动了心:“在山上种柑橘不知会怎么样?”“想搞个中药材基地。”
2006年底,我省开始的集体林权改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让黄川村陈磊等一批农民彻底下了决心:到石漠山里去掘金!
陈磊和乡亲们开始建柑橘园、办农家乐、发展采摘游。村民们主动在山边路旁、房前屋后,种树种花,见缝插绿。
“生态好,来我们这玩的人就更多。”他高兴地说,一年搞个上十万问题不大。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公地效应理论:一块绿地如果产权不明,就会众人践踏,最后毁了。
集体林权改革后,全省各地沉寂的山林再度热闹起来——
秭归,全县10万多户种植柑橘34.5万亩,年产量6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30亿元,创造水土流失治理的奇迹。
通城,各类民企民资发展油茶28万亩,年综合产值近22亿元,带动农民年创收2.1亿元以上。
……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省又相继推进国有林区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向改革要红利,向改革要绿地。2018年,神农架开始试点国家公园改革,放下“伐木刀”,端起“生态碗”,施行最严格的保护。省人大出台《森林资源流转条例》,鄂西北林权交易中心正式揭牌运行。呼唤多年的林权融资开始试水,襄阳、恩施跻身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改革开始让活力迸发。到去年,全省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11855万亩,全省林业经营主体1.85万个,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800个,直接带动农户121万户。集体林地流转面积达2184万亩,占总面积的18.35%,流转金额近70亿元。全省林权抵押面积300万亩,贷款金额76.88亿元,受益林农近90万人。林业成为脱贫攻坚的有效载体。
一边是放,一边是转。全省216个国有林场确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2.6万名林场职工收起砍刀,改为护树造林。
“现在工作是护树和发展旅游。”神农架的林场职工转型为护林员后,2019年林区旅游总收入超58亿元,全区近60%的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