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藤茶、油茶、香菇特色产业竞相发力 来凤脱贫有“三宝”

发布时间:2020-08-20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来凤县漫山遍野的藤茶装点如画青山。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欧亚 通讯员 向相辉

青藤爬满野径,山如黛。

18年前发生的故事,至今读来已有些久远了。2002年2月,本报刊发的一篇报道称:昔日,来凤县大河镇漫山的野生藤茶无人问津;如今,成为饮品走俏四方。创造这一奇迹的是一名乡村医生,叫向班贵。

相遇总有原因。弹指18年间,恩施州来凤县以藤茶、油茶、香菇等为主导,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已有特色产业基地42万亩,带动农民脱贫致富。2018年,该县顺利摘下贫困县的帽子。

夏末初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陵大山深处的来凤县,探寻当地扶贫产业发展之路。

乡医发现了乡土宝贝

8月16日,在来凤县三胡乡杨奎堂藤茶专业合作社,漫山遍野的藤茶绿浪起伏,十几名脱贫户在茶园忙碌着。

“今年虽受疫情影响,但藤茶销售却比往年火爆,这要得益县里举行藤茶交易会。”合作社负责人杨奎说,“交易会上,合作社新出的极品龙须每斤卖上千块哩。”

5月17日至18日,首届藤茶交易会在该县举行,来凤16家藤茶专业合作社与全国17家采购商达成8400公斤、764万元采购协议。

为克服疫情影响,来凤把藤茶纳入全国832扶贫平台,号召干部职工开展消费扶贫,副县长上网直播带货。

“已基本上卖完了,新茶也恢复了往日价格。”来凤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邱克柱说。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二氢杨梅素(黄酮)含量达45%,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硒元素。

藤茶的发现源于一次偶然。

在大河镇两河附近,藤茶在当地被称为霉茶,岩坡上漫山遍野生长。

1996年,大河镇乡村医生向班贵发现,野生藤茶对治疗高血压很有效果。多年的职业经验,让老向心里有了主意,他采摘下样品后,送到科研单位化验,结果表明:藤茶中有黄酮类物质,含有蛇葡萄素和杨梅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是宝贵的民间药物资源。

头脑活泛的他租下500亩荒山,开始钻研藤茶“野转家”人工栽培技术,终获成功,大大降低种苗成本,可当年获益,次年丰产。

“野转家”技术日渐成熟,让藤茶的前景日益看好。来凤县因势利导,将其作为全县扶贫产业,大力推广,并邀请中科院、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持,改进藤茶加工工艺,在全国率先制定藤茶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到2019年底,全县8个乡镇78个村发展藤茶7.2万亩,外地30多家精深加工企业闻风而动,先后入驻来凤;茶精粉、黄酮提取物、藤茶饮料、医药保健品、面膜等50多个深加工产品也先后上市,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二氢杨梅素提取等一系列技术获得45项国家专利。

目前,当地茶农种植藤茶每亩可获收益8000多元,全县有8000余种植户受益,年产值10多亿元。

打通油茶产业“任督二脉”

“去年加工的500吨全部销售一空,今年的新茶油还没上市,就已被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客商签下订单。”8月10日,拿下300吨茶油订单的来凤恒贸茶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彭大波兴奋地说。

油茶,是来凤扶贫产业所称“两茶一果”其中的另一茶。

走进老茶村,新的茶油加工厂厂房已建设完毕,加工设备正在安装,即将投运。“加上去年引进的华贵食品集团,油茶产业链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油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科技部副部长、驻老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赵良栋自豪地说。2019年底,经九三学社牵线,湖北华贵食品集团与来凤县签订协议,投资10亿元建设现代化产业园,上马油茶饮品和食品生产线。

来凤野生油茶遍布8个乡镇,高峰时面积达5万亩以上,缺衣少食时代是农民主要的食用油来源。

茶油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降三高的保健功能,被称为“东方橄榄油”。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来凤野生油茶大量毁坏,低谷时不足5000亩。2009年,来凤县民营业主彭大波投资400多万元,开发山茶油,产品畅销广州、北京、长沙、重庆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

2015年10月,九三学社扶贫工作队进驻老茶村扶贫时,正为找不到扶贫产业发愁。队员们发现当地有种植油茶的历史,他们邀请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进村“拿脉问诊”,专家们根据土壤、气候特点,确定发展油茶产业。次年,老茶村种下3100亩油茶。

资金与加工往往是特色产业发展的痛点,如何打通其“任督二脉”?

九三学社出资100万元作为村集体入股资金,返乡村民郑方针投资900多万元,村民们以土地入股,共同组建三木林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生产管理、销售,所得经营收益按比例给村集体、村民分红。“村民务工拿工资,油茶卖给合作社,又享受分红。合作社已为村集体分红50多万元。”郑方针说。

油茶种植面积增加,加工销售面临难题,九三学社筹资新建了油茶加工厂,并引进知名的油茶加工企业华贵食品集团。“今年,我们打算在3100亩的基础上再发展2000亩油茶,并带动周边6个村突破1万亩。”郑方针对未来充满信心。

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来凤已建设油茶基地10万余亩,带动130个村6000多名脱贫户增收。

香菇渐成后起之秀

“两茶”先行,香菇产业也不遑多让。

“疫情之后,我们加快复工复产,10天时间,投资1000万元的香菇菌棒厂主体厂房顺利完工,设备正在进场。”8月15日,看着香菇产业向前再迈一步,大河镇镇长赵军喜笑颜开。

5月,香菇产业复工复产,5万斤香菇俏销重庆、武汉、恩施等地,但外地菌棒厂家迟迟未复工,菌棒一时短缺,大河镇决定自建菌棒厂。

“有了菌棒厂,不仅抓住了产业链上游的主动权,还能对外销售菌棒,增加收益。”赵军说。

来凤香菇产业从无到有,是个扶贫新产业。

2018年6月,赵军看完几个香菇大棚后,十分兴奋,找到镇委书记黄祥平,“一斤可以卖5元,一个大棚年收5万元。”两人考察后,发现香菇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是百姓快速增收的好产业。

适时,大河镇引进明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香菇产业。“我们不缺市场,不缺技术,但资金短缺。”公司负责人一语道出眼下困难。对口帮扶的杭州市拱墅区帮扶干部得知消息后,安排东西部协作扶贫资金270万元建设大棚。大棚一建好,香菇很快上市,畅销重庆、成都、武汉等地,香菇产业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大河镇、百福司镇、漫水乡、绿水乡、革勒车镇、三胡乡6个乡镇已建有300个恒温大棚,种植香菇380万棒,500多户贫困户吃上了“香菇饭”。

“以前种地只能顾个口粮,现在有活干,能赚钱。”8月14日,在大棚里放置菌棒的大河镇拦马山村贫困户杨戌眉喜笑颜开。杨戌眉介绍,现在每天能挣75元,家中的5亩地每年有土地流转租金1050元,加上打工收入,每月有2000多元,日子不用发愁了。

上一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新洲区栾岗村扶贫干部送来三计
下一篇:枝江833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