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易地扶贫搬迁—— 89万群众住进新家

发布时间:2020-09-0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8月8日,远眺黄梅五祖镇白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白羊安置点,89岁的陈炎玉老人开心地笑着。他享受村里的光伏发电分红、教育扶贫和生活补贴,如今已经脱贫。

英山雷家店镇扶贫工厂里的女工们在忙碌中。

8月8日,蕲春古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老人和孩子。

8月8日,工人在蕲春蕲艾·乡里人家易地扶贫搬迁后扶产业基地忙碌。这里通过“基地+贫困户+易迁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帮助易迁贫困户脱贫增收。

8月8日,蕲春古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们在查看黄精生长情况。这里已配套发展百余亩黄精基地和油茶基地,贫困户户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红安竹林新村安置点。

图/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李靓

扶贫印记

2018年底,我省基本完成32万户89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今年6月底,全省完成“交钥匙”工程,搬迁群众全部住进新房。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正是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才最终打赢这场攻坚战。8月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了大别山区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新闻现场

这个夏天,於永锋和妻子特别开心。大儿子於志伟高考过线,当爹妈的成天笑得合不拢嘴。

“这日子越过越有劲了!”8月8日,黄梅县五祖镇白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於永锋一脸喜气。

於永锋原是五祖镇渡河村二组贫困户,一家六口,因病致贫。易地扶贫搬迁后,通过享受医疗救助、教育扶贫和产业发展政策,于2018年脱了贫。

作为黄梅最大的集中安置点,白羊安置点2017年建成投入使用,安置贫困户147户523人。

走进安置点,极具“禅风水韵、吴楚风情”建筑风格的4幢楼房成排矗立,物业服务站、社区超市、医疗服务点、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服务工作站等公共服务场所一应俱全。

楼房旁边的金葵生态种植园内,脱贫户张冻铁带着妻儿在忙碌。2019年,镇上流转500亩土地成立种植合作社,发展果蔬等特色产业,签订帮带协议,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张冻铁原本在广东务工,现在到合作社上班。“可以照顾家,收入也有保障。”他说。

种植园边上,年过七旬的向子銮正在自家菜地里悠闲地摘豆角。为延续易迁户的习惯,镇政府流转了20亩土地,作为“微田园”,由贫困户申请无偿耕种。

“住上好房子是第一步,过上好日子才是目标。”五祖镇副镇长魏斌说。目前,镇政府正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一批、市场主体帮带一批、公益岗位安排一批、自主发展一批、托底保障一批”,大力抓产业促就业,帮助大家走上脱贫致富路。

“党的政策是真好哇!”面对新建成的新风文化礼堂,89岁的陈炎玉老人竖起大拇指。

山坡下,1000平方米的陶艺扶贫车间已建成,不远处的扶贫励志公园绿草茵茵,孩童们追逐嬉戏。由国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成的红色雕塑,在蓝天白云下散发着绚丽的光辉。

新闻解读

近年来,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全省各地成立集中统一的搬迁工作指挥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图销号,建立常态化的现场拉练机制,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全省现场推进会。

2018年底,我省基本完成32万户8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今年6月底,全省完成“交钥匙”工程,搬迁群众全部住进新房。

走访黄梅、蕲春、麻城等地易地扶贫安置点,处处所见楼宇崭新、路面干净、配套设施完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多亏国家扶贫政策,让我们搬出大山,过上了新生活。”

这句话,是89万“易迁户”最真实的感受,也是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最终打赢这场攻坚战的真实写照。

“这山连那山,抬头一线天,对面看得见,走路要半天。”曾经,贫困户常年困在深山,现代化的城镇新生活,对他们是那么遥不可及。

如今,这一切变为了现实。

为确保搬迁户收入稳定,各地搬迁选址多采用靠近中心村、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集镇、靠近城区的“五靠近”集中安置方式。其中,进城进镇的达到6.48万户21.11万人。

当前,我省各地正加强对搬迁群众的产业和就业帮扶,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高效农业有效衔接,深化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带动区域乡村产业壮大。各集中安置区已形成了农林、养殖、旅游、手工、光伏等特色产业,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均有一种以上稳定收入来源,99.32%的搬迁群众实现脱贫。

“下一步,工作重心将调整到切实提高易返贫搬迁人口、边缘搬迁人口和相对低收入搬迁人口的收入水平上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夜宿农家话脱贫】贫困户成了“豆腐王”
下一篇:“动力电”带活黑林村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