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卫生室,大学生村医杨海燕(左)为村民检查血压,讲解保健知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阅读提要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每3个贫困人口中就有1个因病致贫。
近年来,五峰实施大学生村医定向委培计划,破解乡村医生队伍后继无人、素质不高、服务不优等难题。如今,学成归来的93名大学生村医全部到村到岗,与老村医一起,接力守护乡亲们的健康。长乐坪镇百年关村的村医杨海燕,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武陵深山,山高路远。在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老村医裴光鑫年过七旬,仍坚守岗位。如今,他终于有了接班人:23岁的大学生村医杨海燕。
8月2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走进百年关村,聆听两代村医接力护佑乡亲健康的故事。
老村医一干就是50年
雨后初晴,青山如黛。记者们一下车,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者迎了上来,胸牌写着:乡村医生裴光鑫。
“我今年70岁,土生土长的百年关人。”村委会院坝里,裴光鑫带着浓浓的乡音,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60年代末,我当过两年民办教师,看到农村缺医少药,便弃教从医,至今已经当了50年村医。”
“50年前,村民得病怎么办?”记者们围坐在裴光鑫身旁,手机拍、电脑记,边听边问。
“小病拖、大病磨。”裴光鑫回忆,“像我这样的‘泥腿子’,培训3个月就上岗,成了‘赤脚医生’。”为当好赤脚医生,他向周边有名气的医生求教,又到宜昌学了5年。时间一长,村民们都知道裴医生看病“拿得准”,许多人翻山越岭来找他。
赤脚医生怎么看病?裴光鑫伸出三个手指,“看病有‘三土’:土房、土药和土医,吃药有‘四自’:自采、自种、自制和自用,还有针灸治疗。”
“这些年,政府投入大,村卫生室有了诊疗室、中药房和基本检查设备,还装了远程诊疗系统,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市里的大专家。”裴光鑫告诉记者,“村民买了医保,看病按比例报销。对贫困户,政策更优惠。”
“裴医生见证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很典型、很感人!”集体采访一结束,《科技日报》记者刘志伟就约上裴光鑫,补充采访拍摄视频。
村卫生室来了大学生村医
“婆婆,您哪里不舒服?”听诊、量血压,一脸学生气的杨海燕看起病来像模像样。
“当初为什么选择当村医?”不大的诊疗室里,记者们见缝插针,抓紧时间采访。
“我从小想当医生,2015年高考,班主任推荐我报考了大学生村医定向委培计划。”杨海燕说,在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习4年,政府每年补助1万元生活费和学费;毕业后,保底要当5年乡村医生。
五峰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深度贫困县,2019年脱贫摘帽前,每3个贫困人口中就有1个是因病致贫。五峰卫健局党组书记肖永奎介绍,作为农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乡村医生服务能力较弱,队伍青黄不接,难以满足村民的就医需求。
村医委培计划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对此,裴光鑫感受最深,“年纪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2019年杨医生来了,卫生室有了两个人,一人出诊,一人坐诊,可以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
五峰还探索轮训、师带徒等方式,对大学生村医进行全方位培训,让年轻人尽快独当一面。
在百年关村,老村医裴光鑫和大学生杨海燕结为师徒。对徒弟杨海燕,裴光鑫倾囊传授自己的医术和心得,杨海燕也很用心,上岗仅半年就考取了执业医师助理资格证。
像师傅那样扎根大山
“那次突发脑梗,多亏杨医生及时赶到,我才捡回一条命。”69岁的村民朱宏香向记者们讲述了杨海燕的故事。
今年农历正月廿三晚上10点多,朱宏香出现头晕、发抖等症状。正是疫情期间,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朱宏香试着拨通了杨海燕的手机。
“好,我马上到!”杨海燕二话没说,冒雪赶了一个多小时山路,鞋袜被雪水湿透。来不及歇口气,她又搀扶着朱宏香一步步下山,转诊到县医院。
“深更半夜,山大人稀,一个女孩子,不容易!”边听边记,《中国日报》记者罗望舒打心里佩服这个小姑娘。
“救人要紧,顾不上那么多。”杨海燕笑着说,为了出诊方便,自己花50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一开始不会骑,经常摔倒,现在已是骑摩托的高手了。”
“5年服务期满,你有什么打算?”采访拍摄中,中新社记者万淑艳问道。
“我还是想留下来,像师傅那样扎根大山。”杨海燕说,“留在这里有‘三好’。一是,有师傅一对一指导,专业技能有长进,下一步我还想考执业医师资格证;二是,工资待遇有保障,我还考取了镇卫生院的编制,职业晋升有空间;三是,我家就在附近,村民们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一样,为他们看病,有成就感。”
如今,五峰全县共有93名像杨海燕这样的大学生村医,今年已经全部到村到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