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藏族同胞在弘农生产车间参观鸡蛋包装流水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澍森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见习记者 刘澍森 实习生 费来凤
“扎西德勒!”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副区长宗巴,手捧白色哈达,将它佩戴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志勇的脖子上。山南是我省对口支援的地区,8月31日,36名藏族党员群众代表组成学习团,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北,分别赴武汉、浠水等地开展为期5天的蛋鸡养殖技术培训。
今年6月,在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引荐下,武汉宏农农牧有限公司与山南市人民政府签约,在山南投资5亿元建西藏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藏鸡养殖企业,项目落地后,将带动当地农牧民养殖藏鸡20万只,助力至少500户农牧民脱贫增收。
产业化经营需要农民的专业化。此次组建学习团赴鄂,正是为即将兴起的藏鸡产业而谋划。
“我们那里2000只藏鸡每天只能产100来枚鸡蛋,之所以产量不高,主要因为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雪村村主任普布次仁说。
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是学员们的最佳课堂。测体温、酒精洗手、过360度风淋消毒间……经过重重严格程序,学员们依次进入武汉宏农农牧公司现代化蛋鸡生产车间。“都来几天了,还有点不习惯这消毒室哩!”普布次仁打趣道。
车间里,一枚枚鸡蛋通过传送带,运输至集蛋间,经过自动分拣、清洗、烘干、紫外线杀菌消毒等多道工序,包装出库。
“没想到,生产一枚鸡蛋需要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在场的藏族同胞们凑到设备跟前,认真研究起来。
“这是我们公司从德国引进的专业鸡蛋生产设备,现已全面投入使用,未来还将用于西藏藏鸡产业。”宏农公司董事长张宏林一边带着学员们参观,一边详细地解说。
“一天能运输多少鸡蛋?”“车间里还需要工人吗?”兴致勃勃的藏族同胞们将张宏林团团围住,问个不停。
普布次登是山南市乃东区格拉村的养殖户,2013年,他响应政府的号召养殖蛋鸡,经过7年的摸索,现在养殖规模达到80多只,每年综合收益达2至3万元。据了解,格拉村像他这样的养殖户有20户。
卖鸡蛋虽然能赚钱,有一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普布次登——如何清理鸡粪?“在西藏蛋鸡生产模式中,鸡粪主要靠人工清扫,费力不说还污染环境。”普布次登说。
带着这个问题,普布次登随学习团走进了宏农公司的鸡粪处理车间。转了一圈后,他惊呼道:这里几乎看不见鸡粪,居然也闻不到臭气。原来每一个鸡舍下都装配着专门传送带,鸡粪通过传送带运送至下一个区域,经过干燥、搅拌、粉碎等工序之后,进行发酵,转变成有机肥。
“鸡粪中蛋白质、矿物质丰富,经发酵转变成有机肥,有利于资源化利用,西藏海拔高,气压低,低氧低湿干燥的气候更利于鸡粪充分发酵。”此次培训老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龚炎长介绍道。
看着一条条像哈达似洁白的运输通道,普布次登取出手机拍摄下眼前的一切。他告诉记者,很多专业的名词他听不懂,只能用照片来代替语言,记录下这一切。
“这次培训让我们涨知识、长见识,回去之后我要把在这里学到的和看到的一切告诉村民们。”几位藏族同胞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