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同样是种菇,区别这么大” 残疾夫妇靠科技买了小轿车

发布时间:2020-10-09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孙刚 丘剑山

规划摘要

鼓励企业主导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实行创新绩效评价、择优扶持制度,引导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摘自《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快、快、快,进屋坐坐!”9月28日下午4点,在随州随县高城镇高黄村,村民张厅看到扶贫工作队和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忙迎了上去。今年53岁的张厅患有先天性口吃,但说到开心的事,吐字也清晰起来:“香菇挣钱,给儿子买了车,10万。”

高黄村丘陵环绕、土地贫瘠,资源匮乏。2015年8月,由随州市国税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队进驻时,全村有贫困户202户616人。

“我们村2019年就脱贫了!张厅去年种了14000袋香菇,每袋纯利润3元左右,今年行情更好。”村党支部书记宫荣贵介绍,在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帮助下,村民的腰杆硬了,底气足了。

香菇是随县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说起种香菇,高黄村村民都不陌生。但这几年他们才明白:“同样是种菇,区别竟然这么大。”

“吕教授到村里给我们上课,教我们种春栽菇。”村民们告诉记者,原来种秋栽菇,最好的劳力一个人最多管到4000袋菌棒,从制袋到养菌,需要半年的时间打理。现在采用春栽模式,一个不是很强的劳动力可以管理2万袋。张厅的妻子也是残疾人,两人管理14000袋香菇,毫不费力。春栽香菇加上秋栽香菇,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有活儿干。

村民们口中的“吕教授”是湖北省香菇研究院名誉院长、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吕作舟。2016年6月,经湖北省科技厅批准,全国首家香菇研究院——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随州市。

智能分拣机每小时能甄选1万朵香菇;工厂化定向出菇技术,实现从地面到房顶立体化种植,每亩土地产出率可达传统种菇方式的20倍;先后聘请袁隆平院士、李玉院士等专家为首席科学家、首席顾问。现今的香菇研究院已形成了集香菇检测中心、香菇智能种植试验基地、香菇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于一体的科研体系。

“扶贫还是得靠产业,老百姓自己动起来。”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来村里收香菇,副总经理陈一鸣当天也在村里,她告诉记者,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助该公司,在十堰、随州等地建设食用菌新技术示范培训基地、食用菌扶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总面积达2380亩。

“儿子在武汉打工很辛苦,现在我们不靠他养,还买了小轿车。”张厅信心满满地说,今年一袋香菇能挣4元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专家点评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试熟化、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和股权投资等活动的新型研发机构。

一个研究院就是一条科技创新链。近年来,湖北围绕重点产业及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需求,先后建设2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逐步形成“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

当前我省面临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压力,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要更加快捷,迫切需要通过研发组织形式创新,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鼓励建设和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引导和激励高校、院所,围绕市场和产业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制度、模式等全面创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盛建新

上一篇:襄阳用好“针”本事精准扶贫
下一篇:绿水青山是底色 千年民俗为特色 民族乡镇奔富路上迅跑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