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巧姐”的花馍卖得俏

发布时间:2020-10-10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中朝 通讯员 杨洪霞 王霞

郧西县以七夕神话故事闻名。每年七夕,民间流行做花馍,俗称“巧食”。

关防乡沙沟村8组村民郑立菊,当地人称“巧姐”。她做的“巧食”不仅闻名乡里,还远销北京、江浙、陕西与新疆。9月7日傍晚6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到鄂陕边关的郑立菊家时,她当天做的“巧食”已销售一空。

搬下海拔千米高山

52岁的郑立菊一家4口,住的是异地搬迁安置房,一楼是作坊,二楼居家。

家里的陈设,与城里人无异。环顾新家,郑立菊忆起居住在高山上的情景:“那里海拔上千米,地里只长土豆和包谷,吃顿花馍就是改善生活。先住的是两间草房,后来靠打工换成瓦房,还是两间。”2015年,她家被评定为贫困户。2017年搬下高山,异地安置在海拔400米的沙沟村。

搬得出,稳得住不?驻村工作队上门问郑立菊的打算,她的回答是:“做花馍。”

“看看我的花馍手艺。”郑立菊打开手机图片,五颜六色的花馍食品,各种动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小作坊的墙上,挂着郑立菊的健康证、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承诺书和监督举报电话。

“祖传的手艺,外婆和妈妈都会做。小时候就学会了。”郑立菊说。

安置房一楼有十几间扶贫作坊,专租给搬迁户创业用,产权属村集体。“我第一个租作坊,头几年还免租金,现在年租金1000元。”

“如果不是扶贫政策好,我怎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不搬下高山,我的手艺也变不成钱!”郑立菊说,她2018年做“巧食”,当年净收入1万多元;2019年,净收入3万多元。今年七夕节,一天收入5400元。

郑立菊的丈夫李必根,今年56岁,会木工手艺。住在高山上时,手艺难有用武之地,搬下山当年,就买了三轮车,在农村搞装潢、维修水电。去年,村里民俗村改造,李必根干装修活,一年挣了5万多元。

搬下山两年多时间,郑立菊家境巨变。大儿子在附近开了家名为“妈妈的味道”的民俗客栈,小儿子在武汉打工,一家年收入近20万元。

不怕徒弟抢生意

晚上10点,郑立菊开始发面,当天下单的客户,明天要来取花馍。“面发早了不行,早了会发酸。”

“做花馍调色,是用火龙果、胡萝卜、南瓜、紫薯、芒果汁做的,做黑点或咖啡色,用巧克力。”李必根给妻子当下手,帮忙称面、和面、揉面。“除了不会雕花,其他活他都会做。”郑立菊说。

忙活完,已到夜里11点半,郑立菊带记者到几百米外儿子开的民俗客栈夜宿。

第二天一早,记者赶到郑立菊的门面店时,一笼花馍已经蒸好,热气腾腾,造型各异,有金童玉女、龙凤呈祥,还有老鼠、小猪、刺猬等。“来!吃花馍。”郑立菊将一小堆花馍盛放在桌中间。

上午9点,有客户来领预订的花馍。村民李必莲来取了20元的花馍,她选了一些小动物造型的,“小外甥闹着要吃花馍。”

不一会儿,花馍全部卖光。

10点多,郑立菊的徒弟杨远芝来告别。杨远芝说,老公要到山西打工,自己想把学到的手艺在山西试一试。“北方人都爱吃面食,我想一定会卖得好。”

郑立菊带了4个徒弟,都是贫困户,免费教做花馍。

“你就不怕徒弟开店,抢了你生意?”记者问。

“我不怕,她们做得好,师傅脸上也有光。做的人多了,市场蛋糕才能做大。我忙不过来,还可分订单给他们。”郑立菊说,马上准备教第二批徒弟了。

想开直播卖花馍

东西卖得快,郑立菊谈兴格外浓。

“今年打算在郧西县城开个连锁店。每年七夕节,几十万人到郧西,游客点名要吃‘巧食’。”

郑立菊还有个愿望:两个儿子早点成家。现在全家脱贫了,两个儿子都有了女朋友。“希望早点抱孙子。”郑立菊笑着说。

此前,陕西一名网红找到郑立菊,说她的“巧食”是好素材,可以带流量,要求合作,把她的食品放到直播平台推介。

“我当时没经验,没敢答应。”郑立菊的“巧食”,都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和电话下单,发往远处的快递,要骑电动车送到2公里外的集镇上。她向关防乡干部提出,也想网上卖花馍,自己开直播。

“这个没问题。乡里马上派人来,保证教会你。我们可以联系快递公司,在你家对面的村委会设个站点。”关防乡宣传委员何世伟现场答复。

郑立菊2019年被评为郧西“脱贫攻坚十大模范人物”,她的脱贫事迹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上一篇:奔波2500公里,帮扶实打实 省财政厅11个项目845万元助卸甲坪重建
下一篇:【夜宿农家话脱贫】茶庄生意火 催生茶园梦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