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戴文辉 饶扬灿
编者按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又名“香菇小镇”,是我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这里,郧阳区集中安置1.5万名易迁户,配套建设香菇生产基地和袜业扶贫工厂,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把农特产品转化为商品,初步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香菇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经验,为全省扶贫攻坚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香菇小镇》,敬请关注。
汉江畔,秋日西沉。
十堰郧阳香菇小镇,老人在凉亭里晒着太阳唠家常,楼栋口有人拉二胡;孩子们放学了,叽叽喳喳地跑出校门。
香菇小镇是我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165栋楼房,安置着郧阳区18个乡镇的易迁对象4237户、15380人,配套建设千亩香菇生产基地和袜业扶贫工厂。
为何把这么多易迁户集中到一起?土地怎样调配?建设资金如何筹措?10月下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蹲点调研。
不能从一个穷窝搬到另一个穷窝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在一些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发展新产业是脱困的最佳选择。
“挪穷窝”的第一条,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地方,安置贫困户。
郧阳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支持丹江口水库建设,2次搬迁、3次移城,淹没农田25万亩。土地缺乏是易地搬迁的第一道难题。
在郧阳区叶大乡,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位农民有7块地,耕完6块,最后一块找不着。细看,原是被一顶草帽盖住了。
这是当地农民对缺田少地的自嘲。
叶大乡有1000多户易迁户,找遍全乡,没有一片能容纳20户易迁户的合适地块。
叶大乡的情况,在郧阳区十分普遍。
郧阳区有易迁户22199户、63495人,数量居全省前三。
在土地匮乏的情况下,若分散安置,需开山挖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而且只能暂时改变生存条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增收、稳定脱贫问题。
“不能从一个穷窝窝搬到另一个穷窝窝!”一个大胆的想法萌生:跳出原乡镇,全区大集中。
同步谋划扶贫产业
决策既定,选址何处?
最初的4个备选乡镇均被否,有的离城区太远,有的区域狭窄。
打开郧阳地图,环汉江库区,仅余东北角尚存空白,那是规划中的科教小镇。实地勘测后,区委区政府十分满意:距城区8公里,下临汉江,呼北高速从旁边经过,开阔的山场适宜发展生产。
易迁户搬迁采取自愿报名方式。起初,只有两三百户报名;随着选址确定,开始施工,报名户数一路增加;等到栋栋高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易迁户要求入住,最终达到4237户。
在确定易迁地址的同时,郧阳区谋划扶贫产业。
配套产业选择上,郧阳首先瞄准香菇。当地是传统香菇产区,老百姓有种植经验。
2017年8月,香菇生产基地率先开工。年底,建成大小菇棚2000余个,300余户易迁户住进政府搭建的窝棚,试种香菇。当年,郧阳遭遇雪灾,香菇产量受到影响,300易迁户户均增收约2万元。至2019年,香菇小镇已有500多户居民种香菇300万棒,户均增收3.2万元。
种香菇技术门槛不高,适合中老年人,年轻人干啥?2018年,借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之机,郧阳引进上海东北亚新公司,在香菇小镇建成湖北棉伙棉伴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袜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经济账和民生账都划算
2017年11月动工,2018年年底完工,香菇小镇易迁安置区建设居民楼165栋,2019年5月全部入住。
据介绍,香菇小镇总投资13亿多元。其中,国家和省级扶贫资金近9亿元,郧阳区投入近5亿元。包括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土地、劳动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本投资。
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5亿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么大的投入,划算吗?
郧阳区认为:划算!
先算经济账。
相比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可节省约5亿元的水电路、医疗、教育等配套建设投入。随着香菇小镇建成,周边地块成为投资热土。据介绍,小镇周边1600亩土地,一半规划为商业用地,一半规划为工业用地,目前总估值约10亿元。一家深圳企业以每亩120万元的价格签下200亩土地,开发房地产项目。还有几家企业正在考察,计划投资康养产业。
再算民生账。
今年9月,香菇小镇进行一次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有约8500名适龄劳动力,其中2200人在社区内就业,包括香菇产业吸纳约1200人、袜业企业吸纳约500人。社区外,在十堰市内就业约1800人,十堰市外省内就业约2100人,省外就业约2300人,整体就业率超过85%。
社区党委书记卫衍武介绍,小镇内建有幼儿园、卫生院、福利院,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加速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商业步行街、组建专业劳务公司,多途径拓展用工岗位,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
“人口做加法,投资做减法,换来综合效益做乘法。”郧阳区委书记孙道军表示,香菇小镇人口集中、资源密集,将易迁对象从村民变成居民,将有效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