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县东新乡彭河村,贫困人员吴大禄是村里保洁队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通讯员 李一鸣
公益性岗位,是为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提供托底就业帮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不断开发养路、护林、保洁、生态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常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0万余个,安置贫困劳动力等人员就业。
10月2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大悟县采访时发现,当地就业帮扶扶贫重扶“志”,对公益性岗位实行“末位淘汰”,激励贫困劳动力积极向上。
65岁的吴大禄,是该县东新乡彭河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早年在外务工的他,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还患有骨质增生等疾病,家中因病致贫。
2018年9月,村里为老吴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成为一名保洁员。
“虽然是政府托底,但我们不能光享受政策不干事!”曾经当过兵的老吴心气很足。在公益性岗位上,他勤奋扎实,和另外15名保洁员,把村里村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志气!”“要是都像老吴一样勤快,脱贫就不难!”看到老吴干劲十足,村干部号召公益性岗位的人员都向老吴学习。
2018年底,老吴被任命为村里的保洁队长。为让大家都“勤”起来,在老吴的建议下,村里对公益性岗位实行“末位淘汰”。
每个季度,村里会对20个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一次评选,前三名得表扬,后三名要被批评教育。如果连续三个季度都在后三名,将会面临“末位淘汰”。
此举一出,公益性岗位上的贫困人员“精气神”大为改观,保洁、疫情防控、山林防火、河道管理……村里大小事,大家都抢着干。
去年,老吴拿着在公益性岗位攒下来的工资,挖了一个鱼塘,开始养鱼,每亩年增收1000多元。
“看着这些贫困户都在忙里往外,谁还会有当懒汉的思想?”孝感市政协驻彭河村工作队队长胡文涛说,驻村三年,他见证了20名贫困人员在公益性岗位上的生活变迁,以及贫困人员“勤”起来后对全村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9年底,彭河村摘掉贫困帽子。当着记者的面,村支书吴大国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算了笔账: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3000余元,增长到如今的7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