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10年挖掘机之后,李小康回到老家长阳县高家堰镇高家堰村卖盆景。他从五米高的挖掘机上跳下,就握住了20厘米的手机,家乡的盆景通过这个小小的屏幕,抵达全世界。如今他的粉丝已超过100万,高产时日进万元。
“这是一个10年的金弹子,出枝点很到位,倒计时30秒……”10月21日下午,李小康正对着手机屏幕侃侃而谈,向直播间内数千名盆景爱好者推介,很快他手上的盆景以1.1万元的价格成交。
高家堰镇被称为“华中盆景第一镇”,盆景产业成为扶贫帮困的富民工程,目前已衍生出育苗、盆钵制作、修剪、搬运等各类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68户2154人实现脱贫致富。
挖掘机师傅转型直播带货
长阳高家堰镇因盛产盆景苗木而闻名遐迩,是湖北盆景苗木第一镇,家家户户栽盆景。李小康高中毕业外出闯荡,开挖机。随着父母年事已高,他便回到高家堰做起了父亲的老行当——培植盆景卖盆景,而且是直播卖盆景。
第一次发盆景视频,一个星期就有了一两千粉丝,然后他就开通了第一次直播,大概两个多小时,就有接近四千多块钱的收入。
现在,在几个直播平台上,李小康拥有粉丝100多万,每天要直播三至四个小时,销售好的时候日进万元。
李小康正在直播卖盆景
李小康靠直播卖盆景的创新销售方式,也吸引到了更多村民加入到直播阵营,他们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变身网红、工匠,在家门口把小盆景玩成了大产业。今年,他注册了商标,希望把盆景事业做得更大。
如今,已有30多家盆景大户直播卖货,越来越多的盆景专业大户从网上销售模式中尝到了甜头,年销售额可达上千万元,利润是传统销售模式的3到4倍。
线上是网红盆景,线下是盆景交易市场。在318国道沿线,每天仍然有大量的外地商人驱车前来选购自己喜欢的盆景款式,虽然线下销售没有线上销售渠道宽、收益大,但树立了口碑,建立了更稳定的合作关系,年销售额也可达上百万元。
正是“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双轨并行,形成了管理、装盆、打包、快递“一条龙”,成功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上千人。
小树桩带来意外收获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家堰村向克楷、涂常兵、向师强等几名年轻小伙在荆州务工期间,看到别人将形状怪异的石头做成景观石,赚了不少钱,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们脑海:家乡河边的“中华蚊母”四季常青、形态婀娜,是不是也能做成景观树来卖呢?
于是,他们辞工回乡,开始琢磨小树桩,成为了第一批发展盆景的人,也因为盆景产业掘得人生第一桶金。周边农户也逐渐向盆景产业聚集,盆景产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渐遍地开花。
高家堰盆景吸引众多网友参观
高家堰镇党委政府通过整合项目、组建协会、聘请专家传授技术等,积极支持产业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318国道为轴,东起王子石、西至木桥溪,“百里盆景长廊、千户百姓参与、万亩种植园区、亿元年均产值”的盆景产业格局悄然成型,如今已被誉为“华中盆景第一镇”、“湖北盆景根艺第一镇”。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穷到富,高家堰镇依靠原生盆景资源和人工繁育盆景根艺的技术,共发展苗圃5000余亩,从事盆景根艺生产的农户达到1100多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产品远销山东、河北、上海、江苏、广东等20多个省、市,年生产销售根艺盆景150万盆,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产业规模,盆景存量1000多万盆,总值超过150亿元,逐渐形成了技术代代传、盆景存量价值户户过百万的盆景根艺精品农业产业格局。
扶贫帮困,盆景产业成为富民工程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盆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高家堰镇助力脱贫攻坚的致富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家堰盆景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山上挖树到地里育苗的良性转变,盆景人在本世纪初开始探索人工育苗发展盆景,盆景产业不断壮大,成为了助力脱贫攻坚的致富产业并衍生出各类产业发展,衍生出育苗、盆钵制作、修剪、搬运等各类产业发展,年人均增收达5000元,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68户2154人实现脱贫致富。
高家堰培育出盆景物流产业
盆景大户带动。高家堰积极借助“党建+”工程、“合作社+农户”工程,积极助力有一定基础的贫困户发展盆景产业,通过产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有效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
电商大户代销。高家堰已形成以李小康、向意廷、方正东、张建伟等青年一代盆景人为代表的电商大户,采取从贫困户家中购买盆景销售,或免费代贫困户销售方式,助力贫困户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高家堰镇盆景销售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以年轻小伙儿向意廷、李小康为代表的拥有百、十万粉丝直播卖货的方式,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变身网红、工匠,在家门口把小盆景完成了大产业,线上年销售额可达千万,利润是传统销售模式的2到3倍。目前,全镇共有盆景种植市场主体212家,仅2020年就新增50家。
据介绍,高家堰镇盆景小镇计划建设以镇域内的盆景产业为依托,将盆景园艺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相结合,形成生产展销与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区域,打造百里盆景长廊,千户百姓参与,万亩种植园区、亿元年均产值的盆景产业格局,开拓乡村振兴的新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专家点评》》
互联网助力脱贫效应明显
张勇军 华中师范大学媒介伦理与媒介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媒介,更是信息社会的一项基础设施与重要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分散的资源进行聚合,特别是偏远的贫穷地区,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搭上脱贫的快速列车。长阳市高家堰镇的盆景产业可以说是互联网助力脱贫的一个典型缩影。
互联网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边际营销成本。千家万户的盆景种植户,如果单打独斗,很难实现规模效应。而一些年轻能干的本地网红,拥有数十万、上百万的粉丝,通过视频直播,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最大程度降低边际成本,提高边际效益,利润率是传统销售形式的3至4倍。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用户消费来决定生产的时代。没有用户的有效消费,就不会有高效的生产。而不少农村贫困户缺的不是生产的能力,缺的是将产品快速销售给用户的能力。高家堰镇的几十名网红,通过收购或免费代销贫困户盆景的形式,不仅实现年销售过千万元的规模效益,更重要是解决了贫困户的销售难题。去年该镇通过这种互联网结对帮扶的形式,有效帮贫困户786户2152人实现脱贫致富,无疑值得其他贫困地区借鉴。
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要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经济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当前,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脱贫的农村地区如何利用互联网盘活存量资源、培育乡村旅游等增量、提升村务公开、民生服务等方面,还有巨大空间有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