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 冯璇 王琦
阅读提要
振兴乡村,激活市场主体是关键。新四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吸引市场主体进入农村,需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村的要素吸引力和承载力。
深秋,果园开始落叶,石榴树上仍零星地挂着一两个果实。“这是突尼斯软籽石榴,今年刚试果。”正在果园指导工人修枝的向晓阳说。
向晓阳,宜昌人,一直在应城经营苗木生意。3年前,他来到应城市杨岭镇新四村,承包160多亩荒地,种植软籽石榴、黄桃、樱桃、金水梨等水果。
看中新四村的不只向晓阳。村支书王利兵介绍,近5年,老板纷纷进村承包山场,建起了上千亩特色产业基地。
山场曾无人问津
新四村,因新四军曾在此驻扎而得名。
从区位看,新四村并不偏僻,距应城市区仅18公里,距旅游公路汤八线也很近。
从资源看,新四村紧邻有名店林场,生态好,山场资源丰富,仅村集体手中就有1500多亩。
按理说,新四村不应该穷,但它却是应城不多的几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曾经的新四村有“三多”:矛盾多,纠纷多,怨言多。
症结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主体难以进入。
5年前,新四村仅有两公里水泥路,其他都是泥巴路,村民编了个顺口溜:“天晴像把刀,下雨深槽壕,行人一身泥,车辆半路漂。”
新四村还是个旱包子,十年九旱,灌溉设施滞后,收成主要靠天。
“别说老板不愿来,农民自己的地都不愿种。”王利兵说。
盘活山场资源,村干部想尽办法引进市场主体。
老板来了,结果却让人失望。就拿向晓阳承包的地块来说,这块地曾被湖南一个老板承包种植意杨,“每亩每年承包费仅10元钱,村集体基本没收益,更看不到产业希望。”王利兵说。
修水电路还历史欠账
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王利兵懂,但有心无力。
难题摆在那里。缺资金,能争取的资金有限,村集体又没收入;难度也大,村民居住分散,1400多人分居19个自然湾,10户以下的自然湾就有5个。
转机来自2014年。这一年,孝感市直扶贫工作队进驻新四村,谋划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先把村民集居起来。利用村砖瓦厂旧址,新四村规划建设了两个集居示范点。“规划出来后,我们严禁村民在自然湾再建新房。”王利兵介绍,集居点先后建成36栋房屋,8个自然湾村民陆续搬入;置换的90亩宅基地变成工业用地指标,进入市场交易,增加村集体收入。
再把资金整合起来。近5年,新四村共整合帮扶资金、扶贫项目资金500多万元,用于道路建设。
硬化通村路,修通环村路,连通湾组路,一年一个项目,5年时间,新四村新增硬化道路14公里,建起了村级环形路网。“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农用机械能直接开到田里去。”王利兵自豪地说。
修路的同时,新四村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加固孙姚水库,新建5座泵站,改造40多口塘堰,保障生产用水,“种地不再靠天”;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启动7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王利兵算了一笔投入账,近5年新四村先后投入1300多万元补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还清了历史欠账”。
荒山兴起产业基地
路通了,生产条件好了,荒山变成了“香饽饽”。
村“两委”干部出面做工作,说服湖南老板退出承包,转由向晓阳接手开发。“我们与村里签了20年协议,基础设施配套的每亩350元,其他的每亩150元。仅承包费,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向晓阳说。
不过,王利兵更看重向晓阳的技术和规划。农科出身的向晓阳,精通水果种植,他计划通过土壤改良,把160多亩荒地建设成高端水果采摘园。王利兵希望通过他的辐射带动,把林果产业发展起来,“有产业,新四村才有希望”。
引导老板投资山场,发展绿色产业,新四村利用扶贫产业资金,进一步提升配套基础设施水平。
团山油茶科技公司承包100多亩荒山建油茶基地。新四村投资185万元,硬化基地道路,建设10个育苗钢构大棚,配套喷灌设施。“基础设施配套,减轻了老板投资压力。基地进入收益期后,村集体参与分红。”王利兵说。
谊润林果茶有限公司建340亩茶园,凯景生态园有限公司建300亩苗木基地,荣光油茶专业合作社建300亩油茶基地……5年时间,新四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100亩,荒山绿化率达到90%。
2019年,新四村村集体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