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扶贫队长与黄陂姚湾村村民谈致富渠道 打造聚宝盆 让村民荷包鼓起来

发布时间:2020-11-17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扶贫队队员看着即将成熟的水果玉米欣喜不已

陈忠华正在鸡舍里包装鸡蛋产品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吉晴 通讯员 刘梦

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姚湾村,距武汉市区足足两个小时车程。这个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的村庄,5年前被划为黄陂木兰乡1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贫困户29户,占全村人口8.7%。

2015年,武汉市科技局精准扶贫工作队的队员来到了姚湾村,让村民看到了希望。5年过去了,工作队通过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模式让村里的贫困户走出贫困,迎接更好的生活。如今,姚湾村的主干道用上了太阳能路灯,3条通湾道路全部硬化完毕,环境得到了提升。近日,该扶贫工作队队长李云龙、村民陈忠华向记者讲述了姚湾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工作队名片

武汉市科技局组成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姚湾村,从2015年起按照3名队员的人员组成进村帮扶,2017年底帮助姚湾村实现脱贫。

贫困村名片

木兰乡姚湾村 木兰乡姚湾村位于木兰乡东部,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全村有198户共计798人。近年来分别建起了光伏发电站、茶叶基地,带动29户59人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此外,猕猴桃基地、羊肚菌试种大棚、水果玉米基地等产业的引进,为该村带来了致富新渠道。

有求必应为农户解难题 成为脱贫路上的顶梁柱

陈忠华:刚开始我对脱贫真的没信心,但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让我在脱贫道路上有了依靠、有了底气,任何困难都不怕。

李云龙:扶贫的“造血”道路上,村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在脱贫路上无后顾之忧。

陈忠华曾是姚湾村穷得出名的人,近年来,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成为了村里的名人。他说,连自己也没想到还有翻身的一天。

2007年以前,陈忠华的生活并不贫困,妻子打理着村里的杂货铺,陈忠华跑出租车,日子安稳踏实。后来,他被查出患有结肠恶性肿瘤,多次手术后,家里负债10多万元,一下陷入了极度贫困。“那时背了一身债,没人再愿意借钱给我们。”至今,陈忠华回忆起那时的处境,仍然心绪难平。2012年1月,姚湾村村支书陈以华给陈忠华家送来2只山羊。陈忠华夫妇用家中不足20平方米的猪圈来养羊,艰难度日。

2015年,武汉科技局精准扶贫工作组进驻姚湾村,扶贫队长付正兵在获悉陈忠华的情况后,出资为其改善养殖条件,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增收脱贫。新修的羊圈占地60多平方米,羊圈里还建了一个上下两层的羊舍,养殖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几年间,陈忠华养殖的山羊存栏量达到80多只。

羊多了,饲料不够吃,“我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买饲料。”陈忠华想到了求助工作组。如何能够降低饲料支出,又能让羊儿吃饱?付正兵想到了武汉市农科院,于是联系农科院专家,引进种植优质牧草品种“巨菌草”。“有了巨菌草,饲料成本大幅降低,只需买少量玉米等精饲料作为羊羔改善伙食的小零食。”陈忠华高兴地说。

“多亏了工作队,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陈忠华说,扶贫工作队和他已经成为了一家人,“就在上个月,我养的16头牛生病了不吃不喝,我束手无策,打电话给队长李云龙,他马上帮忙请来了畜牧所的医生,为牛儿治好了病。”目前陈忠华进行多种类养殖,有了扶贫工作队给的“底气”,他致富的信心十足,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怎样扩大销路。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开通了网上销售渠道,还将微信二维码印上了包装盒,通过微信建起了销售链。

精准扶贫圆了孩子大学梦 帮扶路上焐热了孤儿的心

陈忠华:扶贫队不仅想着法子帮我们脱贫,还实实在在地关心着我们的生活,暖了村民的心。

李云龙:扶贫的道路上要根据村民的特点进行帮扶,扶贫的道路上离不开扶智,美好生活离不开良好的心态。

2019年,姚湾村迎来了一件大喜事,孤儿陈志龙考上了天津大学!这个消息让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兴奋不已。陈志龙幼时父母双亡,他在爷爷的陪伴下度过了小学阶段,而在小学毕业时,爷爷也因病去世了,幸好他在大伯、叔叔的接济下读完了初中。

“这孩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我们的扶贫工作队进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善他的居住条件,让他有家的感觉。”李云龙介绍,从进村第一年起,扶贫队员就总送他学习书籍和学习用品,关心他的生活。武汉市科技局出资帮陈志龙住上了新房子,工作队员为他争取了孤儿优抚资金,让他能够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这个孩子以前比较沉默寡言,工作队队员一有时间就找他聊天,说说他感兴趣的话题。”李云龙说,陈志龙的性格逐渐发生了改变,变得开朗起来。“这个孩子很争气,以高分考取了天津大学。”陈志龙考上了大学后,经扶贫工作组多方联系,黄陂区坤晨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与陈志龙建立起长期助学关系,还和天津大学沟通,请学校为他提供助学岗位。

引进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 架起沟通桥梁为村民谋划

陈忠华:以前村民都是各顾各的,现在采用集体模式利用闲置田增收,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李云龙:以前村民面临走不出去、产品卖不出价格的困境,现在利用村集体的优势种植特色农产品,让好产品走出山村。

5年来,姚湾村的变化有目共睹,“2015年之前,村民都是摸黑走路。”李云龙说,作为典型的偏远山村,此前姚湾村经济落后,村湾环境较差。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在姚湾村与各自然湾出行道路及主干道上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问题。2016年起,村委会出资为危房改造户修建水管水表,解决了贫困户用水安全问题。

环境变好了,如何让村民的荷包鼓起来,让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是扶贫工作队5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普通农产品难以在现有的市场打开销路,于是我们就想着帮村里引进特色农产品种植。”李云龙介绍,扶贫工作队多次联系区农委等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技术支持,在姚湾村实现了茶叶种植、猕猴桃种植等;联系武汉市农科院菜科所,为村集体试种羊肚菌,以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目前,姚湾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实现了在本村企业务工,实现增收。

“造血”为村民带来了实惠,如何让这些“造血”管道,长久地发挥效用?扶贫工作队为村民牵线搭桥,建立起了互联网销售平台,今后,村民能够直接与农业专家、销售渠道人员对接,外面走出去的路打通了,村里的好产品也会走得更远。

工作队驻村帮扶大事记

●2016年建起太阳能路灯,村民告别夜间出行难。

●2017年8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启用,每年为村增收近8万元。

●2019年3月,在原有茶叶基地上套种油茶150亩,新建猕猴桃基地30余亩,保证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超10万元。

●2019年11月,新建3个羊肚菌试种大棚,2020年3月试种成功,产量达到120斤。

●2020年4月,引进水果玉米种植产业,预计全年种植达120亩。

上一篇:扶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下一篇:带动更多的人共襄善举 ——范红华的慈善效应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