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通讯员 胡倩 李君亮
初冬时节,驱车驶入梁子湖区沼山镇楠竹村乐华花卉合作社,一排排鲜花大棚颇为壮观。
“在这儿打工,忙一年能挣2万余元。”花工刘水宝说。合作社负责人金恢华介绍,乐华花卉作为扶贫基地,每年用工约1.5万人次,去年发放工资及分红近百万元。
同时,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还与丛林村等7个村委会联手,将非洲菊种植作为扶贫项目,种植面积达200亩。“预计一亩地每年可增收1万余元,可带动近百名村民就业。”金恢华说。
这是梁子湖区培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5年来,全区87个村陆续建起119个扶贫产业基地,共吸纳1702户2784人就业,每人年均增收3630元。
在梁子湖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胡柚生产线马力全开,包装车间一派忙碌景象。“疫后寻机,公司打开了销售门路,预计全年销售额达400万元。”公司负责人杨裕才说。
曾经一段时间,沼山镇80%的农户种植胡柚,面积达数万亩,高峰时产量达2500万公斤。然而,产量增加了,技术却没有跟上,销售一度陷入困境。
直面难题,沼山柚农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经过近几年转型升级,沼山胡柚已从单纯的鲜果销售,向以深加工为主、鲜果销售为辅转变,并与文化旅游相结合。
在涂家垴镇张远村白龙蓝莓基地,工人在除草、浇水,忙而有序。“每天有上百名村民务工,到了采摘季节会增至200多人。”基地负责人王如敢介绍,长期工的月均工资1500元左右。
白龙蓝莓基地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720人从事蓝莓种植,帮扶对象每人年均增收7500元,成为首批国家产业扶贫标准案例。每年蓝莓采摘时节,会吸引大量游客,还带火了周边的农家乐。
太和镇朝英村以“支部+公司+农户”方式建设了110亩小龙虾养殖示范基地;胡进村金鸡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白草莓、蓝莓、白芨、湘莲等,短短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从零到百万元;沼山镇牛山村、王铺村、楠竹村3个省级贫困村实现脱贫,创办7个村集体农业基地,有效帮助263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全区村集体自主管理产业基地有67个,参股合作共同管理产业基地52个,形成以种植业、养殖业、休闲业为特色,多种管理、共促发展的模式,占地规模达到2万余亩,投资11679万元。
前几年,李相红还是个既无种植养殖技术又无致富门道的庄稼汉。2016年,李相红列为精准扶贫户,帮扶干部多次上门了解致贫原因,宣传扶贫政策,并鼓励他参加养殖技能培训。
经过技能培训,李相红的视野开阔了,观念也改变了,他从被动参加技能培训到主动要求学习技能。养了黑山羊、牛、猪,去年又种植了桑葚、桃等果树。“以前没有掌握一技之长,缺少致富门路,现在好了,技能和发展项目都有了,我越来越有信心了。”李相红说。
在梁子湖区,像李相红这样自主脱贫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今,全区8158户贫困户脱贫,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6.16%降至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