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把市场资源带入乡村产业——千万富翁回乡任村支书现象调查之二

发布时间:2020-12-22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芳 彭小萍 王婧

忘不了,故乡的云;

忘不了,故乡的风。

赤子之心,回报桑梓。

牵挂故土的情怀、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理想,促使一批千万富翁回到家乡,在乡村重拾人生的价值。

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脱贫后,乡村振兴如何持续推进、全面推进?

如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回村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探索。

用市场眼光看砂梨

变卖年产值逾5000万元的公司回村,张加喜没有犹豫。

20多年前,他就曾担任枝江市百里洲镇宝月寺村党支部书记。

1998年,一场无情的大洪水将不少村民赖以生存的农田淹没。迫于生计,他辞职离村。

“当时,大家吃饭都成问题。树挪死、人挪活,总得想办法闯出一条生路。”洪水过后,张加喜带领150多位村民离开百里洲镇,到城市打拼。

他先后成立了华兴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枝江鑫都建设有限公司,仅鑫都公司每年就贡献400多万元税收。

自己富了,家乡的小村贫穷依旧,张加喜心里不是滋味。

“村里党组织涣散,没有战斗力。你熟悉情况,回来最合适。”2005年,时任百里洲镇党委书记找到张加喜时,他没有拒绝。

“出走和归来,都是为了村里能有更好的未来。”张加喜说。

百里洲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江心岛,地理位置特殊,出产的砂梨颇有特色,但产业发展不成气候。

“发展产业,得分析市场需要什么、自己有什么、能做什么。”历经商海磨炼,张加喜多了一份市场的理性。

反复调研后,他没有另起炉灶,决定还是围绕“农”字做文章,做大砂梨产业。

用市场的眼光看砂梨,这和他之前办厂有相通之处,都离不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离不开提质增效。

他成立宝月寺村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收购一条龙服务,带领村民深耕砂梨产业。

如今,宝月寺村砂梨种植面积1500亩,每亩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元。在该村示范下,百里洲镇砂梨种植拓展至3万亩,成为产业新名片。

复制砂梨产业发展模式,村里又拓展1100亩中草药种植,每亩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元。

产业振兴,让曾经软弱涣散的宝月寺村面貌一新,跻身枝江市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

用商界资源打开香菇销路

竹溪县兵营镇麻湾村位于秦巴山深处,交通不便。

从十堰市区开车到村里,需要3个小时。

回村后,赵昌柱深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想吸引投资,但蜿蜒的山路让投资商望而却步;想发展产业,但村集体穷得叮当响。

出路何在?

赵昌柱决定,自己先打个样!

他自掏腰包,投入1000多万元,流转村民土地,建起香菇基地、茶叶基地、芦花鸡基地等,吸纳村民在基地打工。

飞广州、跑武汉,他利用做建筑生意积累的商界资源,拓展香菇销售渠道。

山里农民头一回种香菇,经验不足。第一年,产品质量跟不上,销售亏损30多万元;第二年,又亏损20多万元。

闯市场的学费,没有白交。

“今年,工艺提升、品质提升,全年将销售800多万元。”赵昌柱说。

无中生有的香菇基地,不仅给村集体带来分红,还给农民带来土地流转费、股金分红、薪金等收入。

54岁的贫困户朱其本就近在香菇基地打工,每年增收1万多元,每月还有村公益性岗位工资1200元。“做梦都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挣钱。”他说。

香菇种植走上正轨,赵昌柱筹划成立农业开发公司。他把目光瞄准香菇产业链前端的麦糠生产,产业链后端的香菇零食深加工等。

“延伸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建筑业投身农业,赵昌柱越来越看好农业、农村的潜力。

把生意伙伴请进山

咱们村能开发乡村游?

当邓少杰提出设想时,宜都市姚家店镇油榨坪村村民感觉是天方夜谭。

放眼望去,泥巴路坑坑洼洼、烂泥塘淤泥堆积、房子破旧低矮,有啥可玩可看的?

企业家的眼光,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路窄了,可以拓宽;烂泥塘,清理整洁就是湿地公园;老房子修整下,也别有一番怀旧风味。

“发展乡村游,围绕‘融’字做文章,农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与绿色发展融合,用产业发展聚人气、聚资源、扩需求。”邓少杰有他的思路。

看准就干!

他千方百计筹资修路,邀请商界朋友、生意伙伴来村里考察、投资。

投资30万元的澳洲龙虾基地建起来了,垂钓休闲,怡然自得;

投资100万元的豆腐坊建起来了,体验豆腐生产过程,寓教于乐;

投资300万元的花海迷宫建起来了,五彩月季,花香四溢……

邓少杰共为村里争取2000多万元投资,小村项目建设生机勃勃。

村民张开秀没想到,74岁了,还能过上天天跳广场舞的好日子。

她家门口的路拓宽了,荷塘修了栈道,变成了景区。

荷花盛开时,每天10多台旅游大巴开进村。游客们走栈道,摘莲蓬,家门口荡漾着欢声笑语。

看准商机,张开秀在广州打工的儿子自学厨艺,准备回来开农家乐。

邓少杰算了一笔账,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有望达到19200元。

产业热气凝聚着乡村人气

产业振兴,热气腾腾。

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凝聚着投资商的人气,更凝聚着村民的人气。

点滴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原先烦开会,现在怕漏会。”张开秀说,每一场会都在商议新项目,听着舒心。

会上,听说发展项目要用地、有些农户家的苗木会被挖掉,不少农户当场表态,不要补偿,支持村里。

“如果是以前,扯皮扯好久。”油榨坪村的70岁老党员彭先会说,他今年参加了4场屋场会,场场热火朝天,大家渴望发展的心情太迫切了。

村民态度的转变,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的刘大卫也感觉到了。

回村后,刘大卫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71岁的老党员张远清给他一个下马威。

“村干部不为村里办事,只说漂亮话,开会有什么用?”张远清拒绝参会。

村里产业发展大变样后,张远清的态度也大变样:“刘书记为民办实事,他是我的偶像。他指哪儿,我打哪儿。”

“以前开会要靠关系请人来参加,现在座无虚席,偶尔通知漏了的,还有意见。”赵昌柱说,产业发展凝聚的心气、人气,让他看到了麻湾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感觉到了回归的价值。

推动发展,把市场资源融进乡村产业,他们大有可为,乡村大有可为。

上一篇:脱贫攻坚进行时:湖边村的土地俏了
下一篇:“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扶贫行”来到咸宁 百家采购商为湖北“带货”超亿元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