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省政协机关扶贫队扶志又扶智 房县高桥村民酿酒汉绣致富有奔头

发布时间:2020-12-3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第四任队长孙志国(左一)来到高桥村唐忠玉婆婆的家中走访

唐婆婆在发酵车间检查黄酒发酵情况

村民周琴学会汉绣后在家里就能挣钱了

楚天都市报记者 关前裕

冬季的乡村白天很短。随着最后一缕余晖落下大山后的树梢,晚上6时不到,天就暗了下来。

12月28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唐忠玉家的院子,一股酒香扑鼻。厅堂一盆炭火烧得正旺,一排排披着红绸的酒缸上大红的酒字,显得格外耀眼。

“今年做的5000公斤黄酒已经卖了一大半,余下的年前肯定能卖完。”唐忠玉一边热情地招呼前来走访的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第四任队长孙志国坐下烤火,一边喜滋滋地说,“感谢你们啊,不仅请专家指导我们做酒,还帮我办了黄酒生产许可证,这个恩情我们一家忘不了!”

驻村工作队鼓劲

六旬婆婆酿制黄酒致富

房县被称为中国“黄酒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酿黄酒,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逢年过节更是家家酿酒忙、户户黄酒香。近年来,房县借助黄酒产业,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目前正致力于打造“百亿黄酒产业”,让数千年传承的馥郁黄酒香飘出深山,飘向全国乃至全球。

唐忠玉今年67岁,丈夫和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前几年一家人总生病,日子过得紧巴巴。虽然她从小做黄酒,有一手做酒的好手艺,因担心做出来的酒没有销路,每年最多做一百公斤黄酒,除了自饮,就是走亲访友送人情,没法赚钱。

2014年1月,省政协机关结对帮扶高桥村,组建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帮村民寻找发家致富门路。

“唐忠玉有着做黄酒的好手艺,却放弃‘金饭碗’外出讨生活,我们觉得很可惜。”孙志国介绍,工作队员深入调研后,决定鼓励她发挥一技之长,建立家庭黄酒作坊,多做黄酒,脱贫致富。

“我当时胆子很小,一是担心做的黄酒不合别人口味,二是怕做多了卖不掉,费时又亏钱。”唐忠玉说,多亏工作队员一再鼓励,还承诺帮忙卖黄酒,她才决定试试看。

第一年,她做了250公斤黄酒,纯正的房县黄酒风味,很抢手;第二年做了500公斤,很快售罄;第三年做了1500公斤,很快就无酒可卖了;第四年,在工作队的鼓励下,她带着小儿媳妇谭天梅和女儿何彩平,加班加点做了2500公斤黄酒,春节前就销售一空。2020年,她的黄酒产量扩大到5000公斤。

“省政协工作队鼓励我、支持我,给我撑腰,我的胆子才越来越大,发家致富的希望才越来越大。”唐忠玉打开酒缸,舀起两杯黄酒递给记者尝鲜,“有了党的好政策,有了认真负责的帮扶干部,咱的日子才能过得醇似酒,红似火”。

办下生产许可证

小作坊年收入有望达10万

房县人一般在重阳节前后开始酿酒,一直做到冬月。天冷了发酵慢,需要随时掌握车间的温度和发酵情况。

晚上8时临睡前,唐忠玉还要再去发酵车间检查冬季做的那批黄酒的发酵情况。她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打开一缸正在发酵的黄酒,缸中心的酒窝里漾满了乳白色的酒汁。她舀起一瓢瓢伏汁酒,均匀淋浇在正在发酵的糯米上,顿时嗞嗞直冒泡,香甜的伏汁瞬间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这间发酵车间是独立的,此外还有独立的消毒车间、蒸煮车间和清洗车间,是一个标准化的家庭黄酒酿造作坊。

此前这里只有三间平房,下雨漏水,环境较差。省政协驻村工作队第四任队长孙志国引导唐忠玉改造作坊生产环境,把平房改造成了5个单间,蒸煮、发酵、消毒、销售分开,淘汰塑料桶,买回陶缸和不锈钢大盆,改烧柴灶为燃气灶,更干净卫生。

后来,驻村工作队包车带着全村黄酒酿造户到房县土城镇黄酒村实地考察,又请来房县黄酒局的技术员村里指导。唐忠玉虽然年纪最大,可脑子灵活,掌握得最快。她还希望能办下黄酒作坊生产许可证,实现正规化经营。

今年10月,孙志国请来了房县黄酒局工作人员,经过实地检查和现场品鉴,一致认为唐忠玉的作坊生产条件达标,酿造的黄酒能代表房县黄酒的品质,随后为她办下了黄酒小作坊生产许可证。

孙志国发动省政协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踊跃购买爱心黄酒,还联系企业为她设立免费展厅,今年截至目前就帮助销售黄酒2千多公斤。

“今年的黄酒不用担心卖不出去吧?”孙志国询问。“有你们帮助,我估计不到过年就会卖完,明年我还要扩大规模呢。”唐忠玉感激地回答。

围炉而坐品黄酒,岁末年首早筹划。唐忠玉说,在新的一年,她争取再扩大规模,酿造7500公斤黄酒,让年纯收入达10万元。

汉绣培训班进村

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

从唐忠玉家里出来,已是路草带霜,满天星斗。孙志国一行走进34岁村民周琴的家里,她还在绣架前飞针走线,绣制汉绣作品睡牡丹图。

周琴的丈夫在外打工,她在家中带2岁多的女儿,高桥村这样的留守妇女很多。6月初,孙志国联系非遗传承人汉绣大师黄春萍来到高桥村,举办了首期5天的汉绣技能培训班。28名留守妇女学习了汉绣基础针法,并在绸缎面料上绣出了“福”字和牡丹。回到武汉后,黄春萍每天通过手机和大家交流,一段时间练习下来,大家都能独立完成香囊、手帕等汉绣产品。

因为周琴学得最快,黄春萍老师还专门带她去咸宁举办的提高班进修。回来后,黄春萍让她担任高桥村片区的联络员,管理20多位绣娘。学习汉绣至今,周琴独立完成80多件作品,收入7000余元。“扶贫工作队组织我学汉绣,既能在家带孩子,又能增加一份收入,两不误。”周琴说。

不仅扶志还扶智

激发村民致富内动力

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扶智。孙志国说,省政协机关扶贫工作队驻村之初,就制定了“志智双扶”的工作思路,不仅从物质上帮助村民解决现实问题,更是帮助村民学习掌握新技能,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激发村民内动力,扶贫扶志“扶上马”。

为此,工作队帮助建四点半学堂,开设乡风文明课堂,办黄酒、柳编等产品培训班……近些年通过“志智双扶”,许多村民逐渐成为身怀绝技的致富能手,有的家庭年收入1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靠勤劳、靠技术、靠市场挣钱的路子。

“只要肯努力,人人都能做自己的发动机,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村民们接受采访时说。

据了解,房县化龙堰镇高桥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有7个村民小组337户13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292人。2015年10月,省政协结对帮扶高桥村,组建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5年多来,高桥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产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记者连日深入高桥村采访,村里道路拓宽了,环境变美了;村民们笑声多了、脑子活了、胆识壮了,更愿努力去打拼美好的未来……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新村正悄然形成。

上一篇:《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出版发行
下一篇:“荆州屋脊”的沧桑巨变——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脱贫攻坚纪略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