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扶贫开发的希望和梦想
一条公路见证鄂南山区脱贫蝶变
通城县大坪乡内冲瑶族村热闹非凡
景色秀丽的通山县大畈镇西泉村西泉畈自然湾
崇阳县天城镇茅井村美丽如画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冬莉 摄影:通讯员 陈红菊
2021年1月20日,大寒。蜿蜒起伏的幕阜山旅游公路,恰似彩带般穿过田野、山峦、溪流与村庄,将沿途一个个山清水秀的村落串连成幕阜山脉最夺目的美景珠链。
离城渐远,景色愈浓。这条承载着幕阜山区扶贫开发希望和梦想的旅游公路,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村庄从贫困到小康,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来来与往往,诉说着这里的“战贫故事”——
小山村大变化
登上葛仙山往南看,饮烟袅袅,隽水弯弯,小船悠悠。这里有良田、美景、楠竹、樱花……茅井村仿佛就是一幅水墨画。
然而,在村民余达鑫看来,这样的生活一点也不诗意,因为美景背后的代价是生活的艰困。
过去,茅井村是崇阳县唯一与县城不通车的村。由于被隽水河隔断,村民到县城要坐船,如果想开车进村,得绕道赤壁,翻越葛仙山,多走80多公里路。交通不便是脱贫致富最大的“拦路虎”,2013年,茅井村被列入全省重点贫困村。同年,余达鑫成为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2月以来,咸宁市政府办工作队进驻茅井村精准扶贫,当年便修了路,将茅井村第一次与世外相连;再用不到3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国家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村。如今,茅井村白墙红瓦,游人如织。在工作队的带动下,余达鑫大力发展养鸡产业,还开起了农家乐,如今一年收入达5万余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茅井村的华丽转身,正是咸宁192个贫困村蝶变的缩影。
咸宁地处幕阜山区,这里扶贫难度有多大?官方表述是这样的:咸宁是一个集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重点贫困地区,2012年,崇阳、通山、通城被省委省政府纳入幕阜山连片开发地区,是新一轮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4年初,咸宁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854户、38.3万人、贫困村192个、贫困县3个。
下“绣花”功夫,“滴灌式”帮扶,“钉钉子”精神……历经脱贫攻坚大决战的洗礼,咸宁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收入明显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如今,不仅村子变美了,村民腰包鼓了,而且抹牌赌博现象少了,欢声笑语多了!”说起身边的变化,通山县慈口乡大竹村4组村民张大婶笑得合不拢嘴。大竹村原是深度贫困村,也是有名的“光棍村”,35岁以上的单身汉有80多人。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近两年,村里已有20多人“脱单”。
匾牌背后的故事
通山县大路乡东坑村村民王细贵的新楼大客厅墙上,一块“勤劳致富示范户”匾牌特别惹眼。这块匾牌“挂”着一个故事:
今年58岁的王细贵过去在建设水库时不慎受伤落下残疾,丈夫也有疾病干不得重活,一家人生活陷入困难。她频频上访,成了村里、乡里有名的老上访户。
了解情况后,通山县乡村扶贫干部主动上门,为她制订发展养猪、养家禽、养鱼相结合的脱贫方案,还帮她争取了5万元贴息贷款;咸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通山县委书记石玉华主动与她“结穷亲”。
在多方帮助下,王细贵发展孔雀、生猪养殖,年收入7万元,一举脱贫致富。县、乡、村干部知情后,顺势“激将”:专门为她制作“勤劳致富示范户”匾牌,挂上大红花,组织文艺队敲锣打鼓送到她家。王细贵听说后,激动地请求锣鼓队中午到她家:“中午是村民们收工回村的时间,我要让乡亲们都看看,我是致富示范户!”
昔日奔波上访,今朝忙碌致富。王细贵家的脱贫故事,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当地扶贫探索远比这个故事复杂得多。
通山是省级贫困县,也是幕阜山片区贫困县,为了脱贫摘帽,县政府几乎把市面上最流行的致富故事都沙盘推演了一遍。2017年初,全县创新推行双产业、双保险、双脱贫“三双”扶贫模式,有效防范贫困户减收。次年,该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1389元,同比增长9.7%,增幅在全省贫困县中排名第八,全市第一;贫困发生率从22.2%降至0.24%;2019年4月,通山县正式与贫困道别。
在咸宁,为了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拓宽扶贫思路,探索出一系列方案——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2016年,咸宁市启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
为防止脱贫户返贫、临贫户因突发事件变成贫困户,通城县专门设立减贫防贫服务中心;
咸宁全市共计投入3005.46万元为农户购买防贫保险,增强脱贫户和贫困边缘人群的抗风险能力;
为拓展农产品销路、促进农民增收,咸宁市深入开展消费扶贫“个十百千万”工程,即“一个清单、一站服务”公益促农、“十个专区、十个平台”双线引导、“百名网红、百种产品”直播推销、“千家食堂、千个小区”直供直销、“万名职工、万家参与”认购助销。截至2020年底,全市线上线下共销售扶贫产品18.44亿元。
在全市共同努力下,咸宁交出一张令人欣喜的成绩单: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940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6591元;全市行政村客车通达率、村湾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通生产动力用电自然村覆盖率均为100%,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
美丽乡村“设计师”
通山县板桥村,板桥生态园3000多亩油茶长势喜人;枇杷酒庄种植基地每年产量翻番;渔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的老板程建明,正在千里之外用手机遥控循环水流道养鱼……
仅四年时间,板桥村从“有女莫嫁板桥郎”的贫困村变成花园式小康村,村民们感慨最多的就是“有困难,找老胡”。
老胡名叫胡长学,是省纪委监委驻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工作队队长。为了摸清村民们的“家底”,他走遍全村499户,哪家猪生病死了,哪家枇杷歉收了,哪家孩子失业了……他密密麻麻记满两个笔记本。
他发现,因为缺乏技术,村民自主发展的产业普遍收益低。在他的协调下,2017年9月,咸宁市首个村级“农民夜校”落户板桥村。
胡长学还促成板桥村所有扶贫产业与村集体签订反哺协议。三年来,板桥村收到企业反哺资金60.35万,贫困户共分红28.3万元。
如果说192个村的贫困是192丛荆棘,那么党员干部俯下身子也要把它连根拔除。咸宁市共有驻村工作队917支,驻村干部3965人,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7年前,90后女孩程桔放弃在广州当设计师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她的“设计”下,仅2年时间,大市村整村脱贫出列,从“空心村”变成“绿富美”。
在通城县望湖村,贫困户有近一半之多,“行路难、喝水难、通讯难”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2016年5月,郑卫平接受咸宁市精准扶贫指挥部委派,进驻望湖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后,把水泥路修到各家农户,建设安全饮水工程,让村民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还新建一座通讯塔,实现了光纤入户、家家有网。
山林深处,一段段动人的“战贫故事”,让鄂南每一寸土地,都有着不一样的姿态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