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深山寻宝描绘咸宁扶贫地图

发布时间:2021-01-26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崇阳雷竹小镇 通讯员汪淑琴摄

2020年夏,通山枇杷饮料上市 湖北日报记者周鹏摄

赤壁猕猴桃成脱贫致富的“黄金果” 湖北日报记者周鹏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冬莉

“山高谷深,地处偏远”是幕阜山区的咸宁诸多贫困村难以更改的区位劣势。如何把劣势变成优势,咸宁给出的答案是——将物产变特产,将特产变优产。

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是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赋予咸宁的战略定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贫困的发生、识别与消灭。各地自我生长的力量被重新唤醒,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例如,咸安的萝卜、嘉鱼的蔬菜、赤壁的猕猴桃、通城的中草药、崇阳的麻花、通山的枇杷……让原本藏在深山的特产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宝贝”。

赤壁猕猴桃: 从“伤心果”到“黄金果”

从棚架藤蔓间拉出一排排整齐的牵引线,昂首伸向高空,新的枝条攀延而上。

这是赤壁市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研发的新技术,可以确保新枝条充分享受阳光雨露,来年剪除老枝,把新枝条从牵引线上取下来,可以确保新一季的果实更饱满、味道更甜美。

在赤壁市神山镇,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分布在各山岭中,从事猕猴桃种植的农户就多达500户以上,还有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以打零工方式服务于相关基地或公司,从事除草、剪枝、摘果等农事操作,按日结算工资,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错的收益。

村民黄景伟一家曾是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生计不得不远赴广东打工。“现在,直接在家门口的猕猴桃产业园做工,每天就有100多元的收入。”近几年,黄景伟夫妻俩通过土地流转和到园区务工,每年收入不低于4万元,并于2018年顺利脱了贫。

而在早几年,由于农户分散种植、提篮售卖,再加上市场低迷、技术跟不上等原因,数万斤的成熟猕猴桃烂在地里,飘香的“黄金果”被当地人称为“伤心果”。到2013年,赤壁猕猴桃种植面积仅有不到1万亩。

近年来,赤壁市将猕猴桃作为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在多个乡镇产生了一大批猕猴桃种植大户,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带动当地农户走上特色种植增收创富之路。

崇阳麻花: 带动致富走出国门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那一定不会错过海清代言的“众望”麻花。没错,这正是幕阜深山里走出来的品牌。

“白霓街、白霓街,麻花馓子摆不开。”这句老话,在崇阳口口相传。

崇阳县白霓镇有一条明清石板古街,曾是江西、湖南商人往来汉口的必经驿道,一度十分繁华。这条350米长的青石板街拥有300多家商号,其中有10多户麻花馓子店。那油炸麻花馓子的油香味,让人馋涎欲滴。

拥有生产企业60多家,年产量过6万吨,年收入10多亿元,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崇阳一根小小麻花,早已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再也不是“一块案板一口锅,一根扁担两只筐”那样既无统一品牌又无生产规模的小作坊模式。如今,崇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麻花生产基地,涌现出众望、三普、君欢、富得利等一批规模以上小麻花生产企业,年创税5000多万元。

崇阳小麻花不仅推动了产业经济增长,还扩大了就业,带动就业人数4000人左右,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致富产业。

嘉鱼蔬菜: 农民七成收入来自它

翻地起垄、播撒种子、移栽菜苗、打包装车……一条10公里的生产路,贯穿嘉鱼县潘家湾镇10万亩蔬菜基地。田间地头,满眼望去全是忙碌的身影。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蔬菜产业是潘家湾镇的支柱产业,也是嘉鱼县根据“一村一品”扶贫产业布局而发展起来的扶贫特色产业。据统计,2019年潘家湾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3272元,其中76%来自蔬菜产业。

嘉鱼属于插花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257户、贫困人口37400人。以前,当地农户种植的都是“两瓜两菜”(南瓜、冬瓜、白菜、包菜),很难增收。2015年,为让贫困户成功脱贫并可持续发展,嘉鱼根据本地区地理环境,制定出“平原粮菜、滨湖鱼虾、丘陵茶果苗木和红薯”产业发展布局,在全县形成精细蔬菜、莲藕、水产、绿茶、林果、红薯、畜禽等产业,带动贫困户比率达100%以上。

在一张潘家湾镇农产品营销网络图上,记者注意到,该镇的蔬菜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肖家洲村是个蔬菜生产专业村,家家户户靠种菜住进新房,30%以上的农户买了小车。

通山枇杷: 一颗小果闯出黄金路

白泥村留驾山枇杷基地内,62岁的王能望正在检查枇杷树的生长情况。

王能望早年因炸矿石不慎将左手前臂炸断,家庭生活陷入困境。2013年,看着家乡枇杷发展越来越好,他开始尝试种植。如今,他种植的枇杷由最初的六七亩增至30余亩,亩产量也在逐年递增。

通山县为低山丘陵地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等环境特点,适合枇杷生长。加之大畈位邻富水湖,且区域内土壤为红壤砂质土,偏酸性,形成了更利于枇杷生长的小气候,所种出的枇杷汁多肉厚、美味可口。

有了天然的种植优势,当地不断提高枇杷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让原来3-5元/斤的枇杷提升至10-20元/斤。

2019年,通山县枇杷种植面积7.2万亩,枇杷种植合作社85个,涉及农户2万余户,加工企业2家。726个贫困户在枇杷产业带动下顺利脱贫。

通城中草药: 贫困户的“致富宝”

走进通城县中药材基地,药材拔节,药草飘香,药农忙碌其间;中药材加工厂,机器轰鸣,运输药品车辆穿梭。

“我在这里搞劳动,一年能有七八千块钱的收入,比以前好过得多。”74岁的卢延林是通城县沙堆镇瑶泉村的贫困户,一家五口人,只有他和儿子务工维持生活。从基地建设开始,他就在这里务工。

中药材基地的建设,让当地不少闲散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有了务工劳作的去处。除卢延林外,瑶泉村70户贫困户都与基地签订土地入股分红及用工协议,并示范带动了周边10多个村的村民参与中药材种植。

通城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中药资源蕴藏丰富,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达166科、1313种,盛产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等名贵中药材,境内的药姑山被誉为“江南天然药库”。

目前,通城县中药材种植品种有三十多个,计划到2021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2万亩,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中医药营销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向300亿元进军,中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建成国家水准、华中一流、湖北样板的中医药产业集散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地、现代中医药科技研发地、中医药养生旅游目的地、健康产业发展引领地,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

目前,通城县已扶持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30多家,带动近万名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

上一篇:实体店和电子商城相结合 通山县消费扶贫特色馆开馆
下一篇:一条公路见证鄂南山区脱贫蝶变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