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扩茶园,种香菇,修路网……军民齐心 这个小山村有奔头

发布时间:2021-01-2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大二女生高杰和爷爷奶奶露出幸福的笑脸

毛建成了村里香菇种植的技术带头人

俯瞰新茶村茶园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春燕

“女娲山下少人行,涧谷云深一鸟鸣。”南宋年间,十堰竹山女娲山下,地理学家王象之有感而发,挥毫成诗。

八百年后,山脚下的村庄炊烟袅袅,路网交错,一片片碧绿的茶园,仿若一匹匹柔美的绸缎,把荒山变得生机勃勃。

这里是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新茶村,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如今,经十堰军分区六年多倾情帮扶,这里不仅早已整村脱贫,而且日子越过越红火。

产业扶贫    老茶园扩建10倍焕新姿

1月下旬,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十堰大山里的新茶村。虽已深冬时节,从女娲山上放眼望去,但见一垄垄茶树齐整延绵,云雾环绕,山乡静谧。

“你这几挂腊肉只怕得1000多块钱咧,这个年不愁肉吃了……”十堰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士官参谋)、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曹明垚,跟农户聊着忙年的事儿。

曹明垚介绍,新茶村全村475户,1843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占49.1%,属深度贫困村。2014年,十堰军分区开始对口帮扶这个村。“军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战场”,用军人的硬作风,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村民过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这是十堰军分区驻村扶贫队立下的“军令状”。

“新茶村”,顾名思义,以茶为本。然而,村里的老茶叶基地始建于1965年,迄今已有50多年,疏于管理,茶龄老,产值低,茶农挣不到几个钱。

2016年至2018年,十堰军分区投资25万元,在竹山县委县政府、宝丰镇党委政府的协作下,对村里270多亩老茶园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确定以茶叶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今,该村茶园已达2736亩,年产早春茶2000余公斤,产值2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40余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脱贫不脱钩,帮贫又帮困。2017年,新茶村整村脱贫摘帽,十堰军分区的精准扶贫却从未停歇,每年各类投资100万元。

村民毛光洋经营着村里最大的茶场。扶贫队来了以后,他的茶园从150亩扩建到350亩,每年还能领到4000多元肥料。“去年毛收入70多万元,我盘了一下,还了30多万元的外债和20万元的银行贷款,还能剩下不少!”毛光洋满足地笑着。

曹明垚则有更深层次的思考:“简单的种植还不能从根本上增收致富,今年一定要把茶叶合作社搞起来,解决茶叶深加工、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等问题。”他说,去年组织了11户村民参加县里的茶叶培训,后来他们仅靠炒茶就挣了几万元。

种茶成气候了,扶贫队又琢磨起食用菌种植加工、养蜂等产业。

2018年8月,由十堰军分区投资60万元建成的食用菌加工车间落成,其中冷库可存放鲜菇600筐、1万余公斤,烘干车间可一次性加工鲜菇800公斤。如此,解决了食用菌保鲜期短的难题,解除了农户种菇的后顾之忧,吸引近50户务工。

村民毛建在房县种过3年花菇。2020年,新茶村食用菌合作社净赚37万元,他作为技术带头人,日常工资100元一天,自己还承包了8000多菌棒的生产任务,收入2万多元,“一点不比在外面打工差”。

基建扶贫    小山村有了内外环线

在武汉轻工大学大二女生高杰的眼里,近几年家乡总在变:村里的水泥路越修越长,100多个旱厕统统改成了水厕,荒山上还建起通信基站,手机信号跟城里一样好……

高杰一家五口人,2017年从山上集中搬到山下安置点,属于新茶村57户易地搬迁户之一。爷爷患有老年痴呆,奶奶也有慢性病,爸爸和叔叔都在外务工。2017年以前,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1400多元;如今,他们一家人均纯收入达到5372元,早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十星级文明户”的红牌牌挂在门前,映照着高杰屋里几张恬适的笑脸。125平方米的安置房,跟其他安置户一道整齐排列,门前就是各家成片的茶园。

去年疫情期间无法返校,高杰每天在家里上网课,“幸亏村里建了通信基站,宽带也连到了家里,网络信号特别好,上直播课一点不卡顿。”

“在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计划里,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重中之重。”十堰军分区副司令员李军介绍。

要致富,先修路。经村委会申请、十堰军分区协调,220万元修路经费已拨付到位。按照规划,一期工程是打通全村的三层内环线,全长57公里,2020年已经竣工;二期工程计划围绕村外环线,把之前缺口的2公里补齐,开春就动工。

清洁家园,文明如厕。十堰军分区投资14万元,将新茶村的4个旅游公厕、137个普通公厕,全部由旱厕改造为水厕,门口都有醒目美观的标志。

十堰军分区还投资40多万元,兴建了17处小型饮水工程,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投资8万多元加固的便民桥,解决了170余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群众事,无小事。十堰军分区的扶贫工作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

教育扶贫    24个留守儿童一个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aaa,嘴巴张大aaa……”清晨,新茶村幼教点教室,传来一位男老师领读拼音的声音,稚气的跟读紧跟其后,朗朗童声回荡山村,清脆,悠扬。

59岁的毛新忠,在村小学教了36年书,如今成了幼教点的第三任老师。“人气”最旺的时候,这个幼教点集中了24个3岁至5岁的留守儿童。

新茶村幼教点初设于2010年。十堰军分区驻村帮扶以后,协调竹山县教育局,对教学条件进行了升级改造:购置空调、教学多媒体,全新的黑板、书桌、柜子,室内铺木地板,室外有滑滑梯,隔壁还有孩子们午休用的床铺。“一句话,城里娃有的,这里孩子都有。”毛新忠反复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考虑到毛老师教惯了小学,不太适应教学龄前儿童,曹明垚还说动自己的侄女来做助教,帮着照料孩子们的生活。

46岁的毛清梅,原本和丈夫在外务工。2017年,丈夫患肝硬化,一年治疗花费3万多元,为看病他们花光了积蓄,能借钱的都借遍了,最终丈夫撒手人寰。那一年,儿子刚考上大学,花销陡增,毛清梅自己又查出乙肝,她几乎一夜白了头。

“我感觉活不下去了,要不是曹书记帮一把……”谈及伤心往事,毛清梅把湿润的眼眶擦了又擦。

在曹明垚协调下,毛清梅两个月就办下了低保,成为精准扶贫对象,享受每月225元生活补助;紧接着又办下健康扶贫慢性病卡,一次乙肝检查开半年的药,能省下700多元。

更让毛清梅欣喜的是,儿子去年大专毕业,为前途担忧,曹明垚指导他报名参军。2020年9月,儿子正式入伍东海舰队。每逢周六,母子通电话,听到儿子总说“不怕辛苦,报效祖国”,毛清梅露出久违的笑容。

“高质量完成扶贫任务。”这是2020年12月,中央巡视湖北回头看对于新茶村的扶贫评价。

正如竹山县副县长、宝丰镇党委书记杨明章所说,十堰军分区六年精准扶贫,是用真情、真心,真帮实扶,加深了军分区和百姓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军民融合一家亲,山窝窝也能飞出金凤凰。”

上一篇: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荆楚581万脱贫人口站上新起点
下一篇:谷城:小蜜蜂助力脱贫攻坚 成就致富大业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