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讯(记者方桐)“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贫困地区都发展起了产业,但有些产业发展得还不够。”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沈艳芬接受采访时说,建议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脱贫产业提档升级,带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沈艳芬是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扶贫优秀团队中的一员,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恩施州马铃薯品种更新慢、病虫草害防控难度大等关键环节技术瓶颈逐步得到解决,有效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年产值超过50亿元,成为恩施州第二大脱贫产业。
“虽然恩施土豆声名远扬,但还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单产待提升等问题,需不断科技攻关。”沈艳芬说,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一些脱贫产业面临着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科技支撑,因地制宜推动产业融合、错位、高质量发展。
沈艳芬建议,国家加大特色产业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的研发和展示示范;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构建协调互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设立乡村振兴科研专项,将建强基层科研力量及推广队伍纳入支持范畴;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产业绿色、优质和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