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远安煤矿村由“黑”转“绿”煤山“长”出千亩猕猴桃基地

发布时间:2021-08-23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朱丽君

8月18日,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猕猴桃树漫山遍野,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下月将进入采摘高峰期。“煤山摇身变果园,‘去黑’转型这条路我们走对了。”白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运红说。

“去黑”:300余亩煤山变良田

远安曾是我省产煤大县。地处大山深处的白云村煤矿资源丰富,鼎盛时,全村拥有煤矿企业16家,占远安全县80%以上,年销售收入2.38亿元。

王运红介绍,2018年,全村煤矿企业整体关闭,留下320亩小山般的尾矿堆场、煤场,就像一块块黑色伤疤。“起风时,黑尘四起,窗户不敢开、衣服不敢晒。”四组村民曾凡英说,十几米宽、一人多深的温家河变成一条枯水沟,溪水都是黑色的。

“吃资源饭不长久,该断奶时就断奶。”借煤矿整体关闭之际,王运红带领全村谋求转型。2019年,该村启动“去黑”行动,首先为尾矿找出路。王运红调研后发现,远安周边县市部分企业对煤矸石粉需求量大。村集体成立村属鸿运煤矸石筛选厂,与煤矿企业谈判,通过签订矿区复垦复绿协议取得煤矸石所有权。根据市场行情,该村以10元/吨的价格对外发包煤矸石,实现“去黑”与增收两不误。当年,全村清理渣场207亩,清运煤矸石2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50余万元,上缴税收86万元。

复垦复绿紧随其后。当地对清理后的渣场、煤场平整、覆土、栽树复绿,对“黑化”建筑和路面增白、换瓦、修葺,疏通矿渣侵占的河道。原黑湾煤矿片区复绿难度最大。“占地面积60余亩,无人机飞到400米高空,才能拍下矿区全貌。”王运红介绍,村里出动2辆挖机、3辆铲车、4辆工程车,花了整整一个月,为矿山铺上40厘米厚的黄土层。

“转绿”:千亩猕猴桃结出致富果

煤矿退出,村里没了主导产业;距离县城较远,区位也不占优势。“村里要发展产业,还得在一亩三分地上动脑筋。”王运红说,“大山才是靠山,生态饭才吃得长久。”

请专家进村支招,村两委外出考察取经。一番调研后,村集体研究决定,把产业锁定在猕猴桃上。可是,猕猴桃极易感染溃疡病,发病原因复杂,无法预防。染病后的树会局部溃烂,严重影响挂果。为找出路,王运红带领村民四处考察学习、上网查询资料,在种植大户地里做实验、嫁接新品种,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种植技术,免费向村民推广。

为打消村民顾虑,村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头试种220亩猕猴桃;争取政策鼓励村民种植,在指定区域内和区域外种植2亩以上的,每亩每户分别补贴500元、1000元。村民种植猕猴桃的热情被点燃。

王运红介绍,截至目前,该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100亩,产量10万斤,产值过百万元。村里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猕猴桃节,邀请网红直播带货、发展电商,渐渐打响该村猕猴桃品牌。

如今的白云村变了模样。目之所及满眼葱茏,猕猴桃基地里,成排果树错落有致;旅游步道、景观廊道“缠绕”其间。山脚,小溪蜿蜒,流水潺潺,水清如镜。“产业有了规模,我希望做得更专业些,眼界更开阔些。”王运红心中又有新打算,该村准备发展“红黑绿三色产业”:依托南安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煤炭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走农旅融合路发展乡村旅游。

上一篇:大柴湖崛起“中国花城”
下一篇:山区小镇崛起“牛仔王国”——大冶市陈贵镇牛仔服装产业观察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