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三支大军闹乡村 ——我省人才下乡观察(下)

发布时间:2021-11-11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我国“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前提和重要支撑。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发挥人才大省的优势,充分调动“三支队伍”的积极性、能动性,久久为功,不断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武穴市田家镇引进人才将荒地打造成田园综合体。图为村民在月季花田里劳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何宇欣 通讯员 李志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艾红霞 通讯员 柯枫英

不走的驻村工作队:扎根乡村久久为功

泥土沾在裤腿上,乡土气息还未褪去。

9月18日,经过3天的集中培训,近400名中央和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结业。他们带着党中央和省委的殷殷嘱托,赶考新征程,集结再出发。

把最能打硬仗的同志派到乡村振兴主战场。今年,全省新选派1.75万名第一书记、1.26万支驻村工作队、4.04万名驻村干部,重点帮扶37个脱贫县,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驻村干部全部到岗。

时间往前推演,从水果湖到荆山楚水,从城市到乡间,一个个驻村奋斗的身影历历在目。

2008年,我省选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从省直机关抽调干部组成,每个工作队3-5人,由处级干部担任队长。工作队中途不得调换、离岗,确保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驻点工作。

2011年,我省浓墨重彩地开展“三万”活动,连续5年,一村不漏,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挖万塘、洁万家、惠万民,一年一个主题,着眼三农,强基础、解难题、谋发展。工作队脚“印”农家,与村民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办实事,这成为我省创新三农工作、群众工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党的十八以来,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省组建21575支扶贫工作队,累计选派驻村干部25万多人,驻村第一书记1.3万多人,覆盖4821个脱贫村。他们从驻村那一刻起,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心无旁骛,苦干实干,最终让581万贫困人口摆脱贫魔。

三农工作某种意义上就是群众工作。党员干部只有“像鸬鹚沉到水底”,才能真正与群众建立鱼水深情。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到“三万”工作队、扶贫工作队,直至现在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以强农、兴农、富农为根本,几届省委省政府一次次向广袤农村派出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打造一支支不走的三农工作队。

“驻村干部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乡村带来强大活力。”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说,持续开展的驻村工作队机制,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成为全面推进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懂两爱”工作者:甘当服务三农“店小二”

2019年11月20日中午,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原处长孙宏侠急匆匆赶到荆州火车站,奔赴下一站督办检查工作。由于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劳动,他把生命最后一刻留给了荆楚大地,殉职时年仅50岁。

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尖子”毕业生,他是农民眼中的“亲人”,足迹踏遍荆楚大地,知农爱农,少说多做,业务精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1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

孙宏侠用生命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一懂两爱”的好干部,用生命实现了他“愿为农民做点事情”的初心。

崇农、学农,知农、爱农。

广大的三农系统工作者是做好三农工作最直接的一群人。他们的一言一行、能力与状态关系着乡村振兴的成败。

如何做到“一懂两爱”?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吴祖云称,懂农业,是三农工作队伍必备素养,三农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政策通、业务通、技术通、市场通的人才。爱农村,是三农工作队伍首要特征,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应当好“店小二”,争做产业兴旺的贡献者、生态宜居的维护者、乡风文明的守护者、治理有效的推动者、生活富裕的引领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爱农民,是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要视农民为亲人,与农民交朋友,争做农民田间地头的勤务员。

2月20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启动“一懂两爱三过硬”专题教育,在全省范围进一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

逝者已去,生者接续奋斗。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高广金,一生与玉米为伴,攻克高山玉米增产难题,在全国17个省推广实施,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厅里因势利导,成立“高广金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吸引来自全省农口单位、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志愿者踊跃加入,目前已达数百人。他们的身影遍布在荆楚田野上,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为三农发展献计献策。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铺开,“一懂两爱”磁场效应不断扩散。

在秦巴山区郧西,2020年8月,我省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省林科院博士王义勋受组织委派,在深山丛林日复一日进行技术攻关,破解困扰当地多年的低产难题,让全县核桃产业迈上新台阶。

……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懂两爱”三农队伍心怀愿景,矢志不渝。

“新农人”:“种田达人”各显身手

7月10日,武汉乡村振兴“人才导流回乡工程”在华中农业大学启动,首批81名在读生奔赴武汉新洲区、蔡甸区,展开实训实践。

“他们就是未来的李明攀、彭达。”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称,要通过实训实践引导高校学子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度,我国农村大部分都是“386199部队”,“未来谁来种田”成为全国各地的共同疑问。

培育新农人是破解这一困局的良方。

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杨朝新介绍,从2014年开始,我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计划,每一年投入近亿元,培训3万多名新农人;去年,该计划提档升级为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培训的人员与领域更加贴近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精准实用。今年已经培训2万人。

今年7月初,省商务厅启动2021年“万名农村电商人才培训计划”,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脱贫户在内的农村人口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力争培育出1万人,到年底,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过7000个。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培训,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崭露头角,活力四射。

7月16日,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40名“新农人”同台打擂,一展风采。石首选手、四生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严斌开创出“五彩鸭蛙稻”种植模式,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和青蛙。黄冈选手、耕读兴农武汉科技公司创始人彭达在老家实施“菱角全产业链综合项目”,开发出即食菱角、菱角粉丝、菱角酒等特色产品。

武汉市新洲区仓埠镇周铺村,海归博士岳文雯打造占地2000亩的有机田园综合体“我家的地”,专注有机种植,被授予“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在新洲区陶岗村,曹绍武于接受培训后2016年回乡创业,注册星玥家庭农场,带动周边54户村民就业。

据统计,仅在武汉市2016年以来,培养各类农业专业人才约13万人,其中诞生“全国十佳农民”王建兵、“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魏晓明、省人大代表胡丹,成长谦益农业负责人、华中科大毕业生李明攀,佰冠果业创始人、武大毕业生张朝,“耕读兴农”创始人、华农研究生彭达等一批农业领军人才。

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农村人才倍增计划”,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齐心协力为“新农人”们当好“店小二”,让更多英才在农业领域施展拳脚。

垒筑乡村振兴“智”高点 ——湖北人才下乡观察(上)

阅读提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广袤的乡村如何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成为一道现实的课题。

地处中部的湖北,也曾深感人才流失之痛。以黄冈市为例,该市每年考入高校学生近4万名,而毕业后回黄冈的不足5%。

为了破解这一困局,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研究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构筑乡村振兴人才“智”高点;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各司其职,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形成人才大合唱,为描绘美丽乡村注入不竭动力。

下得去,制度创新引导人才下沉

7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

省教育厅发布《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21-2025)》,武大、华科、华师等高校一呼百应,共同启动“百校联百县”行动。101所高校筛选出1502个乡村振兴科技项目,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

这次行动,华农端出70个项目,党委书记高翅说,今年要在17个市州布局17个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组建专门团队全程服务。

“百校联百县”是全省人才下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

此前,2018年,省农业农村厅发起“515”行动。张启发、桂建芳、傅廷栋、陈焕春、邓秀新5位院士领衔,牵头组建15个科技团队,对接联系15个重点县市,围绕水稻、小龙虾、林果、油菜、畜牧等特色产业,开展15项农业科技服务行动。

“没有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是句空话!”湖北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长期关注三农发展,他说,必须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打破人才流动“马太效应”,建立健全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集聚的长效机制,让人才“下得去”,推进城乡均衡发展。

一度,少数地方一味强调向外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而对“立地”人才重视不够。

立足于省情,2004年,湖北省召开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强省”战略。2010年,湖北省委颁布《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释放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鲜明导向。2019年,我省出台《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地区与基层一线集聚的若干意见》,再次优化人才下沉政策。

既要“顶天”人才,更要“立地”人才,重基层、抓基层的人才思想渐成共识。

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启动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和人才专项,向基层一线“输血”。

2018年,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等7部门联合发文,启动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不到3年时间,累计培养9337名农民高职生,毕业后回村服务至少5年;201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到2019年累计补充乡村教师5万余人;省委组织部实施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支持计划,选派104名专业人才担任市县产业发展顾问,脱产服务基层2年;省科技厅选派1140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团省委每年选派100名“博士服务团”,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提供智力支持。

2018年,我省出台“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当年新增返乡创业人数5.5万人,带动就业17.7万人。

留得住,待遇保障倍增职业自豪

10.6万元。

这是2018年我省西北某市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年收入。

“比以往提高了30%。”一位当地教师表示,“一份‘体面’的收入,让人倍增职业自豪感!”

人才引进不是“一锤子买卖”,下得去,更要留得住。

为了让人才长期扎根泥土,我省改变“重引轻留”的方式,从提高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改善创业软环境等方面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栓住人才的“心”。

“每一项重大人才工程都是真金白银。”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仅“一村多”一项,农民上学不掏一分钱学费,近2亿元培养经费列入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目前,培养的近万名高职生已经覆盖了全部脱贫村,将来还将培养更多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大学生,实现行政村培养全覆盖。

2015年,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主职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全省共投入50.65亿元,将村主职干部年收入提高到4.2万元,惠及2.8万余人。

2020年,省财政安排2.54亿元,定额补助村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与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近3年来,我省财政投入2264万元,选派三区人才支持计划2966人。从2018年开始,我省每年分别拿出2000万元、2亿元支持“515”行动与“我兴楚乡、创在湖北”创业行动。

待遇留人之外,湖北省还发挥指挥棒作用,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我省从事业编制总量中调剂编制加强基层,近年来,已经从省直事业单位调剂1115名编制,保障神农架等基层单位用编需求,2012年至今累计核准中小学教师用编计划5万余名,这其中大部分是乡村教师。

2020年,湖北省政府拿出1万个事业编制,公开招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

与此同时,湖北省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充分考虑基层人才职业特殊性,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中向其倾斜,打破基层人才成长壁垒。近两年,全湖北省医疗机构高级职称评聘时,将基层占比由10%提高到15%。

更多部门立足于自身优势,为基层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干得好,在广阔田野展才圆梦

每个周四,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下班后,张卫兵就驱车3个小时,抵达蕲春县老家。第二天上午8点,他准时出现在县人民医院外科诊室。

从2018年3月开始,泌外科主任医师张卫兵与家乡父老的“周五之约”已经坚持了近3年。

在中南医院,与张卫东一同支持县乡基层医院的还有一批名医名师。

“宁可医生下基层,不劳患者去省城”,该院党委副书记林军介绍称,为了改善县乡医疗水平,中南医院从2015年开始与基层医院共建医联体,截至今年5月,已经建设医联体56家,医疗联盟1家。通过共建,既看病,更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百姓“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张卫东曾做过简单的计算:一位专家深入基层一次,至少可以让10几个家庭免于奔波。

院士专家、“田秀才”、乡村大学生各展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7月初,赤壁神山兴农科技公司成为我省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农业企业。公司成功上市得益于省农科院果茶所研究员张蕾弥补了科技短板。

去年7月,我省启动“院士专家企业行”和“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活动,张蕾踊跃报名,帮助企业获得6个猕猴桃新品种植物种权授权,完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企业成为省级猕猴桃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院士专家心无旁骛,将论文写在田野上。乡村本土“田秀才”同样出彩。

今年7月16日,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大赛上,40名“新农人”同台打擂,一展风采,绿色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让人目不暇接。

石首四生粮食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严斌凭借“五彩鸭蛙稻”种植模式,斩获一等奖。一块稻田,水稻、鸭子、青蛙、小龙虾和谐共生,小龙虾个头大,水稻品质优,一斤有机大米卖到30元。

大赛还评选出“全省十佳职业农民”。他们是全省千万农民中的佼佼者,将优先获得项目扶持,享受人才项目资助。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祖云说,乡村人才特别是农业产业领军人才,是建设农业产业强省的主力军。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加大政策扶持和招才引智力度,加速培育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为乡村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伴随乡振兴全面推进,广阔的农村成为施展才能的大舞台。

5名院士领衔“515”行动,他们是带头人;广大的“一懂两爱”三农工作者,他们是“店小二”;千千万万个善经营的“农创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农村大学生、懂技术的“田秀才”,他们是追梦者。

各地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作为、细化措施,武汉“三乡工程”、黄冈“返乡创业工程”、孝感“黄金8条”、恩施“草根创业计划”等百花齐放,一个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荆楚大地展开! 

上一篇:七位市州林区党委书记畅谈:擦亮生态底色 先行绿色崛起
下一篇:【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木兰山村光景新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