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宜昌立足大农业 奔赴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1-12-15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宜昌,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省委省政府寄予宜昌“扛起四个责任,带动打造四翼”的重托,宜昌现正加快建设世界旅游名城、清洁能源之都、长江咽喉枢纽、精细磷化中心、三峡生态屏障、文明典范城市,努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做表率”。实现“六个定位”的目标任务,需要把三农工作置于中心大局中谋划和考量。

今年,宜昌市委提出,用“大农业”思路抓三农,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造省域乡村全面振兴之翼,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宜昌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全面起势,绿色农业焕发生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发展动能不断释放,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形成本土特色。

立足大农业,奔赴现代化。宜昌,奋力耕耘下一个锦绣的春天。

思想破冰 跳出三农看三农

从来稼穑关天下。三农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作,不能“画地为牢”,不能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

“跳出农业看农业,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思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7月26日,宜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是面向市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换思路换视角换维度,重新定位。宜昌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将三农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广泛动员、全面部署、强化督办。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议,借外脑、集群智,碰撞思想火花,解放思想,寻求新路,努力构建“一轴主导、两区互动、五带协同、多线支撑”的三农发展新格局。在守牢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农业绿色发展底线基础上,紧盯农业科技创新、现代产业链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任务,加快建设“一芯四区一中心”。

找动力找资源找要素,精准施策。宜昌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向乡村汇聚,不断激发农村活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三年培养1176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共3.1万人。农户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建成市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9个,全市农村集体资产信息服务平台统一联网运行。争取亚行贷款2亿美元用于乡村振兴,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将突破1700亿元。开办水稻、油菜、棉花、能繁母猪等26个保险品种,全国首个水稻天气指数保险落户宜昌。

转理念转方式转作风,狠抓落实。宜昌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维,坚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三农,守底线,开新篇;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谋划三农,抓实农业产业化,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在赛道转换中实现超越,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素质人文、高价值生态的“宜昌范式”。三农领域,既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需要有“功成一定有我”的担当,上下一盘棋、横竖一条心,把蓝图变成宏图,把愿景变成实景。

从“小农业”转向“大农业”,既是体制机制的革新,更是思维理念的转变。宜昌,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前瞻性重构“大农业”发展格局,踏上三农发展新征程。

做强产业 稳固三农压舱石

11月下旬,湖北首届农博会,那一抹靓丽橙色格外打眼。

1530平方米的宜昌展馆,以柑橘颜色为主色调,结合宜昌蜜桔、宜昌毛尖、宜红等品牌元素和宜昌世界水电之都城市定位进行整体设计,设置柑橘、茶叶、畜牧和水产、粮油和种业、蔬菜和中药材等五大展区,80多家企业、200多种产品,集中展示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的丰硕成果。

宜昌,山水资源得天独厚,农业产业优势明显。今年以来,宜昌市确定了“在全省率先突破、走在前列”的目标,主动对接省“十百千万”工程,全力打造柑橘、茶叶、畜牧、蔬菜、优质粮油、道地药材、水产、现代种业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立“链长+院士+行长+领军企业+工作专班”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改品种、调结构,产业提质增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产品结构,按下品质“升级键”。柑橘产业调整优化熟期结构,大规模迭代更换爱媛、春见、棕橙等新品种,“果冻橙”成为新网红;集中塑造“宜昌毛尖”“宜红”茶叶品牌,有机茶园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倒逼产业转型,渔业清洁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蓬勃发展,鲟鱼产业进入“黄金时段”;高山蔬菜、中药材、泉水米、中华小蜜蜂蜂蜜、珍稀食用菌,为适应高品质生活的消费需求,让宜昌农业特色产业高位蝶变,历久弥新。

壮龙头、延链条,产业强筋壮骨。坚持内培外引,集群发展,力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让一产“接二连三”,为产业规模效益提升按下“快进键”。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2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企业达到13家,康农种业、一致魔芋、赤诚生物被列为上市企业金种子后备库。到2025年,全市八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将突破2500亿元,力争培育10家全国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20家全省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600家。同时,宜昌“农业+旅游(康养、教育)”正成为新蓝海,宜昌农业“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大招商、招大商,产业生机盎然。坚持招大引强,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配套产业发展,为资源要素汇聚按下“动力键”。全市农业招商累计签约项目239个,签约资金282.4亿元,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项目229个。东部县(市、区)农业招商“比学赶超”态势正式形成。

育品牌、拓市场,产品前景广阔。坚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组合拳”,拓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产品影响力提升按下“加速键”。“宜昌蜜桔”品牌价值列入全国第二批100个中欧互认产品,品牌价值达160亿元,宜昌毛尖、宜红、青砖茶纳入省级7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宜昌蜜桔、秭归脐橙、宜红等品牌农产品在农博会、农交会、农洽会等展会上大放异彩。萧氏、汲明等茶企在武汉开设宜昌茶叶品牌形象店。宜昌农业星光闪耀,也“皓月当空”。

橘都茶乡美,橙黄说丰年。到2025年,宜昌会将柑橘、优质水产(鲟鱼)、道地药材(五倍子)打造成全国一流产业,将茶叶、高山蔬菜、生猪打造成全省一流产业,努力建成宜昌农芯、全国特色农业示范区、三峡生态屏障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全省农村改革先行区、全省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试验区、长江中上游农产品加工贸易中心,为全面振兴贡献农业力量。

点面结合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初冬的宜昌百里荒,山路弯弯连山乡,层林尽染如锦霞,别有一番景致。

7月15日,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批复,这是全省首个获批的跨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意味着“一脚踏三县、一山入彩云、一路建示范”的“富春山居图”徐徐铺展。试验区总面积769平方公里,涵盖3县6镇43个村9.18万人。

宜昌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点”上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248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村村开展环境整治;累计建改农村户厕公厕34万余座,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0%以上。“面”上积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各显其美的乡村振兴试验示范,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兴山榛子-黄粮乡村振兴试验区、沿头溪乡村振兴示范带、玉双乡村振兴试验带等示范片带加速推进,全市“1+4+N”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创建格局初步形成。

高位推动,锚定目标协同奋进。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创建工作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健全组织机构、汇聚创建合力,成立实体化运作班子,为试验示范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作为市级战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市委农办统筹协调,三地协同,基础设施共建、社会服务共享、产业发展共赢。

规划带动,一张蓝图统揽全域。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试验示范创建的“先手棋”,按照保护优先、多规合一、因地制宜的理念,统筹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挖掘乡村内涵,突出区位优势、地域特色,编制专项规划,引领试验示范区域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宜昌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东有安吉、西有百里”的目标定位,冲刺全国乡村振兴试验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两山理念创新实践基地”。当阳市编制的《当阳市玉双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了以“绿色发展”为总基调,打造城乡融合创新示范区、山林生态旅游示范区、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区。

产业带动,多点发力增添动能。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优势,聚焦“做强龙头、做优基地、做活销售、做响品牌、做实支撑、做长链条”,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注入持久活力。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以百里荒旅游为龙头,以农业、康养为两翼,打造“旅游+农业+康养”一体的产业格局。兴山榛子-黄粮乡村振兴试验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域旅游、文旅康养,形成“一港三廊六区”的新发展格局。

创新驱动,开拓思路攻坚克难。坚持将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创建作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在人才培育、土地利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等方面大胆突破,进一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模式。夷陵区率先出台《试验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暂行办法》《试验区户口迁入暂行规定》《试验区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先建后补”管理办法》,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切实破解“人才怎么引、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盘活”等问题。

打破区域阻隔,消除制度障碍,攻克政策壁垒,一个个跨县域的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正在成为资源要素聚集的“洼地”、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地”、投资兴业的“福地”。

党建引领 构建融合治理新格局

走进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只见青山环绕,碧水盈盈,白墙黛瓦,田园如歌。14公里的“秀美双溪”九凤谷旅游公路沿线,胡敌桥、丑溪农耕文化馆、九凤谷景区等地吸引不少游客“打卡”。

“火爆的乡村游已是常态。”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大卫自豪地介绍,该村打造“磁铁支部”,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从“空壳村”一跃而成集体经济“百万村”。

今年以来,宜昌深入实施“筑堡工程”,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抓党建、抓发展、抓治理,一批乡村“微”治理经验在全国推介。

坚持党建引领让基层班子强起来。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个关键点,从“党建领航、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三个维度,让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全市建成13条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带,整顿提升94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培训村“两委”班子6000余人次,涌现出一批批班子过硬、一心为民的“磁铁支部”,党性强、服务强、带富强、理事强、自律强的“领头雁”。

强化三治融合让乡村活起来。积极构建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固本、润心、强身,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共治、协同互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全市所有村建立了村规民约。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3个、省级文明村镇4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10个。秭归、宜都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秭归“村落夜话”乡村“微”治理经验在全国推介,《湖北疫情保卫战的“宜都答卷”》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壮大集体经济让乡村富起来。坚持以政策扶持为主“输血”、以产业带动为主“造血”、以深化改革为主“活血”,让村集体强起来,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10万元占比达到80%以上。累计化解村级债务3.62亿元,355个10万元以内债务村全部清零,进度全省领先。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建强农村骨干队伍,宜昌正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上一篇:整合资源资产200亿元 湖北省组建省级农垦集团
下一篇:聚焦解决难点问题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