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湖北:全面贯彻落实后扶政策 持续为水库移民谋福祉

发布时间:2022-07-13    来源:    字体大小:A-   A+

    

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港口村北岸移民安置点。 (杨俏 摄)

荆州市江陵县熊河镇沙岭村移民芦笋产业基地。 (董元林 摄)

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移民集镇。 (纪大涛 摄)

钟祥市大柴湖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带动移民增收。

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移民油橄榄产业基地。

宜都市青林寺村移民安置点。 (廖新潮 摄)

武汉市黄陂区新博村移民安置点。 (王涛 摄)

十堰市郧阳区移民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姬廷顺 摄)

湖北省是水库大省,大型水库数量居全国第一,为支持水利工程建设,一批批库区移民告别故土。

全省涉及移民搬迁安置的大中型水库共有358座,截至2021年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12万人。

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全省各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移民安稳致富,狠抓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大力实施库区和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自2006年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我省累计分解下达水库移民扶持资金352亿元。

眼下,库区和安置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7元,与全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今年,全省移民工作将紧紧围绕“移民美丽家园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移民创业就业能力建设”三大任务,积极服务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移民安稳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建设美丽家园

为移民幸福“加码”

“安居”是“乐业”之本。

“十三五”期间,我省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7.63亿元,建成1411个移民美丽家园。自2018年开展创建全省移民美丽家园工作以来,共有432个移民村建成省级美丽家园示范村,落实以奖代补资金8.24亿元,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村容村貌不断改善。通过全力开展水库移民避险解困项目,完成建房帮扶对象24778户85886人,有力解决了水库移民居住不安全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移民美丽家园建设,规划资金83亿元建成500个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重点支持移民村改善村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

土坯房换成大别墅 日子越来越美

走进荆门市漳河新区迎接村,村民别墅在漳河旅游公路边一字排开,“以前住土坯房,现在住上大别墅,做梦都没想到。”迎接村6组移民高向富说。

近年来,漳河新区农业水利局争取创建移民美丽家园专项资金,借力交通资金、村级自筹资金等,将迎接村打造成为设施完善、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管理科学的省级移民美丽家园。

咸宁市通山县是全省第四大库区移民县,从2015年开始,通山整合库区避险解困、美丽家园建设资金和水利移民后期扶持等政策资金,建设新房的同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并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如今,通山县通羊镇港口村等水库移民村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十堰市竹山县文峰乡轻土坪、城关镇刘家山、麻家渡镇黑虎、白玉等安置点,都建成山区美丽乡村。

通过抓好移民避险解困、致力打造移民群众幸福家园,我省水库移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移民美丽家园创建过程中,各地以县为创建主体和责任主体,整合涉农资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建,最大限度发挥后期扶持资金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村移民是清江梯级水电开发高坝洲电站建设的奉献者,经过美丽家园建设,这个小山村变身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旅游名村。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青林寺村以谜语文化为基底,以半岛环湖、群山溢翠为总体景观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业,库区移民圆了美丽家园梦。

粉墙黛瓦、依山而建的村居造型统一……2016年起,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通过整合移民资金,以奖代补,对村里旧房、危房统一设计改造,还利用300多万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改造整村污水管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郧阳区是我省移民大区,根据规划,该区移民人口在500人以上的93个移民村,将全部打造成移民美丽家园。

在宜昌市长阳县板桥铺移民避险解困安置点,首批搬迁移民余华家开有超市和农家乐,“游客多了,日子更有奔头!”2015年,长阳抓住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政策机遇,结合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启动板桥铺大型集中安置点建设,如今安置点已成为移民美丽家园新样板。

加强村庄治理 乡风文明生活富足

“遵纪守法多顾家,爱党爱国聚力量”……走进钟祥市柴湖镇鱼池村,村规民约文化墙映入眼帘。

眼前这个乡村治理示范村曾是当地基层软弱涣散组织挂牌整顿重点村。

针对鱼池之“乱”,2018年4月,钟祥市组成扫黑除恶、“三资”清理、重点工作三个专班进驻鱼池村,集中开展村“两委”班子全面体检和组织重建行动,鱼池村一举摘掉“乱、散、穷”的帽子,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0余万元,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绿色示范村。

“乡风文明才能生活富足。”这是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新博村村干部的共识,新博村是2010年作为南水北调外迁移民建制村从十堰市丹江口搬迁而来。

去年3月,为破解村庄管理和治理难题,在征集村民的建议后,该村出台《新博村村规民约考核细则》,如今,村规民约正成为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的抓手。

支持三峡工程建设,2002年8月,重庆云阳县故陵镇凤翅村整村搬迁至潜江市周矶农场前进分场移民村,在去年潜江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清洁行动拉练中,夺得第一名。

移民李明中介绍,以前清洁主要靠村干部做,近年来,移民村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卫生责任,每季度村里组织集中整治清理。

产业蓬勃发展 移民收入大幅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

我省坚持把引领移民增收致富作为移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积极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移民、专业合作社+移民、专业大户+移民、农村电商平台+移民等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引进种植、养殖大户,培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项目,配套发展观光旅游业等,指导市场主体与移民群众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抱团发展、增收致富;并大力推广物业经济、飞地经济模式,增强移民村“造血”功能,为集体经济发展赋能。

“十三五”期间,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9332元增长到2021年底的16747元,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湖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水库移民产业升级发展加快,移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全省水库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当地农村平均水平。

做强主导产业 移民变身产业工人

在钟祥市柴湖镇这个闻名全国的“花城”里,货车每天络绎不绝将园艺盆花运往全国各地。大柴湖是国内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因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4.9万人从河南省淅川县搬迁至此。

2015年,受钟祥市移民局和大柴湖经济开发区人员邀请,柴湖二代移民、上海农青园艺负责人李志慧回乡创业;2016年,湖北壹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柴湖;2019年,湖北藤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也在柴湖安家。

经过发展,大柴湖花卉产业形成“生物组培—种苗培育—成品生产”花卉生产产业链,并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让移民变身产业工人。

近年来,全省移民村各产业形态体量日益壮大,乡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新机遇。

黄冈市蕲春县大同镇、狮子镇、漕河镇、八里湖农场4个乡镇,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发展虾稻共育、油茶、莲子种植基地、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产业乡镇、特色村、专业户;麻城市在库区和安置区重点扶持发展菊花、大棚蔬菜、板栗、油茶等产业,移民特色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宜昌、十堰、恩施等地,持续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特色牌、旅游牌、富硒牌,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丹江口市依托库区柑橘、茶叶和杂果等特色优势,打造6个移民生态农业产业园,带动近5万移民直接受益。

对已经城市(镇)化的移民村,各地集中移民资金,通过建设(购买)商业门店、厂房、集贸市场后出租的方式,增加移民村集体收入,推广宜昌市伍家岗区“飞地经济”模式,鼓励对因受土地、城市规划制约的移民村借地发展。

深挖资源禀赋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办事处蔡湾村是集山区、库区和坝区为一体的移民安置重点村。

2018年,蔡湾村采取“村级组织+市场主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立旅游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农耕民俗文化馆景区,并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打造环库互动旅游景区,带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蔡湾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通山县每年将约40%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将山坡种满柑橘、枇杷等“致富果”,带动3万多移民在农业链上增收。

武穴市东南部的万丈社区,是因兴建梅川、荆竹、大金、仙人坝四座中型水库而形成的移民安置区,正依托水系资源发展规模农业,如今,当地虾稻连作、水产养殖、果蔬采摘等产业发展在鄂东享有盛名,社区农业人均纯收入稳居全市第一。

荆门市漳河新区双井村的移民,走上品牌强农、西瓜强村之路。从2006年开始,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到双井村的产业发展中,靠着甜甜的西瓜,双井村2018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经营主体稳步发展 强了集体富了村民

在天门市多宝镇白龙泉新村食用菌棒培育基地,5000平方米的整体式智能大棚宽敞明亮,这个由移民扶持基金投资的大棚,于2020年建成后试运行,出产的菌类产品很受欢迎。

据悉,基地产权属于白龙泉新村在内的多宝镇8个南水北调移民村共同所有,收益由8个村共享。

在丹江口市,发展资产型移民产业被列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重要议题。2019年以来,丹江口市按照基础完善、规模效益和集中统一的要求,集中移民项目资金,在移民安置集中的六里坪镇、丁家营镇和浪河镇培育发展附加值高、无污染的工业园区,壮大移民村集体经济,促进移民就业增收。

积极实施产业扶持、完善配套设施,一批移民村引凤入巢,通过引进大企业,发展合作经营,筑牢发展之基。

通过团风县政府牵线,武汉来的吴从生成立团香集团与团风县黄湖新村共建团香田园综合体,先后流转黄湖新村5900亩土地,移民除获得每亩每年500元流转费外,还可到综合体打工;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两委”利用“引贤回乡”方式,吸引北京企业投资成立罗田县外婆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夯实移民村产业发展基础。

扎实开展培训 拓宽移民致富渠道

就业创业能力建设是促进产业发展、增加移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全省各地持续扎实开展生态农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激发水库移民对发展种、养、加工业以及外出务工的热情,增强创业就业增收致富能力。

“十三五”期间,我省开展各类移民技能培训,培训移民共计24万余人次,建设电商平台1194个,培育移民专业大户3327户,移民合作社2370个,建成“一村一品”特色村1489个,移民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8.74万元。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开展移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提升移民就业创业及自我发展能力。

在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的“三峡·艾”工厂,产业致富带头人谢蓉正在忙碌。

谢蓉是三峡工程首批坝区移民,经过移民创业培训后开始创业,并带领一大批移民妇女灵活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收三四万元。

谢蓉只是移民培训的受益者之一。在夷陵区,参加电子商务培训的移民,在家门口直播带货,将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

小溪塔街道官庄村刘立军、徐华妮通过电子商务培训后,先后启动村级移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有40人依托服务网点从事柑橘销售,带动近百人就业。

在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新博村,村民陈健峰通过移民培训开办农家乐,成为当地致富能人,2018年,他被评为武汉市移民创业明星,“在家门口创业致富,感到很幸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6年至2021年,我省共培训移民劳动力24.08万人。

移民培训,不仅全面增强移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各地还注重专业特色,培育优势品牌,如丹江口市“农家乐”培训、麻城市蔬菜种植培训、竹溪县厨嫂培训、秭归县电商培训、夷陵区刺绣培训,都成为当地移民就业增收的金字招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北省水利厅提供

上一篇:产业园带领农民融入产业链
下一篇:139个昭君品牌兴起“昭君”热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