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雷闯 通讯员 向相辉 李应华
10月14日,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村民廖贵新腰挎笆篓,忙着采摘最后一季龙须。“15亩藤茶无一斤库存,今年收入过10万元没有问题!”廖贵新说。
眼下,来凤藤茶采摘进入尾季,一辆辆物流车将包装好的茶叶运往全国各地。
近几年,来凤企业政府齐发力,持续擦亮“中国藤茶第一县”金字招牌,藤茶销量每年以近20%的幅度递增,远销国内外。目前,全县藤茶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10亿元,带动万余名农户增收。
藤茶由“野”变“家”——
“无中生有”诞生一个产业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生长于海拔400-1000米的武陵山脉深处岩坡上。唐朝茶坛宗师陆羽在《茶经》里将其命名为藤茶,一直沿用至今。
来凤藤茶,饮用已有500多年历史。1996年,大河镇乡村医生向班贵发现,用岩坡上生长的野生藤茶“治疗”眩晕病(高血压)效果较好,采集晒干后放在药袋里,免费提供给村民。
后来,他将藤茶送至中国药科大学检测,认定藤茶中含二氢杨梅素(黄酮)达42%,还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和硒元素。“这对缓解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咽炎等症状有用。”向班贵意识到藤茶的保健功效,决定成立公司开发藤茶。
经过上千次试验,向班贵用野生藤茶做出龙须、龙珠、龙凤、白露四个系列10多款产品,投放市场,收效不错。周边农民见状纷纷跟进。
2000年,眼见野藤茶不够用,向班贵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合作,试验“野转家”栽培技术。
“从20多种蛇葡萄属中选取显齿蛇葡萄作为藤茶种苗,每个月扦插掌握发芽成活时间。”向班贵说,经过8年努力,攻克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野转家”,确定每亩地最佳扦插株数为1200至1500株。
随着技术日臻成熟,来凤县将藤茶作为农民脱贫产业推进,藤茶种植在每个乡镇兴起,也吸引了武汉等地投资商前来办厂。
短短几年,来凤藤茶异军突起,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诞生了。
“奶奶”走进直播间——
政企合力打赢“翻身仗”
市场上来凤藤茶供应量大增,而消费者对藤茶的认知与接受远不如绿茶、红茶,供大于求导致藤茶滞销,市场开始无序竞争。
2018年,来凤藤茶发展陷入低谷,不少农民要挖掉茶树,重新去种土豆、苞谷。
茶农急、企业急、政府急。来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藤茶销售奖励“十条”,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宽销售渠道,叫响藤茶品牌,重塑市场信心。
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来凤藤茶连续10多次参加中国茶博会等知名展会,政府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线上线下业务。
今年57岁的杨艺琼被网友称为“直播奶奶”。曾在上海经商的她返乡创业时,正值来凤藤茶低迷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杨艺琼改变投资方向,把所有资金“砸”向藤茶,带领村民发展6000多亩绿色茶园,建立了电商产业园,引进8家电商企业。
2021年,已当奶奶的她走进直播间,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优雅的茶艺,专业的解说,赢得了一批忠实粉丝,年销售藤茶达数千万元。
客商汪宗新等人在来凤成立湖北小稀藤茶叶有限公司,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等电商业务,开拓武汉、上海、北京等市场,仅用2年实现销售额过亿元。
2020年湖北发生疫情后,国家发改委等中央部委在消费扶贫中大力推介来凤藤茶,数十家企业登录“832”平台,州县两级领导和企业使出浑身招数,为藤茶带货。
经过3年多努力,来凤藤茶知名度日渐提升,销售量逐年攀升。来凤县藤茶局局长赵正茂表示,今年,藤茶供不应求,不仅销往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各大城市,还出口到了德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袋泡茶、饮料、牙膏纷纷上线——
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10月1日,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责任公司黄酮提取车间,工人们忙着从藤茶中提取黄酮。
“今年,来凤县投入1100万元技改资金,公司自筹400万元对原有藤茶黄酮提取车间实施技改。技改后,藤茶中提取黄酮可提高到80%。”公司负责人王方说。
目前,来凤有藤茶种植专业合作社46家,藤茶加工厂34家以及28家销售公司。如何做大做强藤茶产业?来凤瞄准了精深加工。
金祈藤茶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很早就开发出了牙膏、含片等藤茶产品,但一直委托外地企业加工。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在来凤新建消毒液、牙膏、黄酮提取等生产线,形成年产150吨黄酮、2000万支牙膏、300万瓶消毒液、5000万支粉抹茶、6000万袋袋泡茶以及高端固体饮料等生产能力。
该县积极与中科院、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联合研发,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立藤茶产业研究院,改进藤茶加工工艺,率先在全国制订藤茶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研发的富硒藤茶系列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保健品蓝帽子、GMP生产规范、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等七大认证。
目前,来凤县已开发保健品、原茶、食品和日化系列4大系列69个产品,下一步将继续引导企业向食品、药品、日化等精深加工领域迈进,做大做强藤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