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稻田环抱美丽村居。(东宝区文旅局供图)
今年9月以来,荆门市扎实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以行政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变“你做我看”为“齐商共建”,产业群众选,带着群众干,探索了能人引路、乡村旅游、共享股权等共同缔造的好做法与长效机制。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分赴荆门市沙洋、京山、钟祥、掇刀及漳河新区采访,亲身感受了试点村面貌与群众精神状态的喜人变化。
产业群众选、能人引领干——
“三无村”酿出幸福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袁丽娜 邬云啸
金秋十月,秋蜜采收忙。
钟祥大洪山下、鹰子崖边,蜂农谭孝伦熟练地从蜂箱取出成熟的巢脾,用刮蜜刀轻轻一割,晶莹的蜂蜜缓缓溢出,香甜的气息让人垂涎。
“这蜂蜜浓度高,品质绝对没话说。”谭孝伦虽年过七旬,养蜂却是把好手。在“银发蜂农”带动下,谭孝伦所在的东桥镇最偏远村——三星村,成了钟祥中蜂养殖第一村。
因交通不便、耕地不足等“先天缺陷”,4年前的三星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年轻劳动力,空心化严重。
如何找到符合三星村资源禀赋、群众能干愿意干的产业,驻村工作队队长袁付杰和村干部一起,决定“扫户”上门,问计于民。
“年纪大了外面工作难找,要是家门口有事做,确实好。”
“留在家的都是老人,一没钱二没力,能干点啥?”
“村里槐树、荆条林多,适合养蜂,投入少劳动强度低,适合老年人。”
一番走访下来,大家茅塞顿开:三星村有1.2万亩山林,生态环境良好,野生蜜源植物种类众多,养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随后,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就发展养蜂产业征求意见,大伙都认为是好主意。
不懂技术,工作队带着村民外出学习,并请来专家驻村指导,村委会、村干部家都带头养。当年,三星村养蜂户从16户增至33户。
“土蜂蜜零售价80元一斤,一群中蜂每年可采收蜂蜜20斤,养10群蜂可收入1万多元。”到年底,大伙一算账,整个小山村炸了锅。
观望的村民闻“蜂”而动,次年全村70%的农户都加入到养蜂行列中,其中80%是老人和妇女。如今,三星村蜂群数量达1380箱,年产土蜂蜜2万多斤,产值过百万元,还成立了中蜂养殖协会和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鹰子崖土蜂蜜”商标。
“每年卖蜂蜜收入4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10月10日,搭上直播带货顺风车的老蜂农李庆新,家里蜂蜜销售一空,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实践证明,主意群众拿,带着群众干,事半功倍。”东桥镇党委书记周思军说。
去年底,三星村450亩集体林地承包到期,村民大会上有人提议,再把林地发包出去,来钱快又省心,但多数村民赞成村集体收回种植蜜源植物,经济价值更高。
树苗买回后,村民主动提出“好点子”,每户出一人义务栽树,将来产生的收益按比例分红。102户村民全部到齐,1.5万棵树4天种完,节省人工费5万元。
“多与群众商量,请群众拿主意,做出的决定大伙儿愿意干,积极性高效果好,既兴了产业又富了村民。”三星村党支部书记苏洪祥深有体会地说。
群策群力、共建家园——
“双井”再出水 古村焕新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童晨曦 通讯员 叶玉兵 刘成化 王音顺
双井村,地处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因“陈氏双井”而得名,近年来“双井西瓜”闻名四方。
时过境迁,古井早已废弃,其中一口已被填平,只留下一段传说。自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双井村村民有了新想法:“我们村早就是远近闻名的西瓜村,这么好的地理优势,可是每次游客来就是买了西瓜就走,根本留不住人,为何不把我们的环境搞好,利用我们双井历史文化留住游客?”
村民的建议很快得到村两委回应,8月底,该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大伙儿踊跃发言。
“我们这里是要搞环境整治了,房间屋后都要绿化种上树。”
“环境搞好了,才能留得住人,才能把游客吸引来。”
“要把我们双井的文化展示出来,特别是两口井的历史,我们村也是有文化底蕴的。”
对于村庄环境怎么改,村民大会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达成共识:先在“双井”所在的陈家石井湾组打造个样板,统一修葺湾组8户村民墙面并做文化展示,硬化连户道路,开展房前屋后绿化美化,重新恢复两口井并挖掘其中历史文化。
村民代表大会几经讨论通过,9月底陈家石井湾组改造正式动工。“我们按照一般建设积分制奖励,大型建设积分制奖励+按劳计酬,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共建家园”,双喜街道双井村村务工作者杨超说。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目前“双井”恢复出水,村民的外墙也粉刷一新。得知村里还将建设农具展示带,陈家石井湾组村民袁天新连日来格外忙碌,将家中放了几十年的风斗、犁耙、石碾都找了出来,准备无偿捐献给村里,“这有的东西都上百年了,以后的人可能都不认识了,放在那里还有人看,我就住在这里,发展好了受益的还是自己。”
眼下,双井村村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家园建好。目前,村里正在建设双井现代化农副产品仓储集散展销中心、西瓜博物馆、停车场、双井农业项目二期等项目,将进一步做大西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让老老少少记得住乡愁——
雷集村有条“最美回家路”
雷集村“最美回乡路”旁的移民文化宣传栏。 (通讯员 李德银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通讯员 李德银 陈伟
10月25日,在外打工的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雷集村村民叶金龙回乡时,拍摄的一条名为“最美回家路”的微视频火爆朋友圈:绿色的草坪带、绽放的金黄色菊花,簇拥着干净整洁的村道。
如何建设美丽村庄?雷集村在整治人居环境中,让群众自己说了算。
“村里的垃圾越来越多了,有的村民房前屋后积累了10多年未清理,许多外出的青年都不想回家,村里凝聚力越来越差。”村党支部书记李峰说。
共同缔造活动中,村委会通过“微心愿”“禾场恳谈会”征求意见。
“要把道路建漂亮,让游子们愿意回家,我们出行也有好心情。”
“治理垃圾,首先是不能乱丢垃圾。每户垃圾桶至少配备2个,一个放可回收垃圾,一个放其它垃圾。”
“村级公路绿化按‘一段花、一段草、一棵树’的思路重新设计。光美化净化还不够,要将老粮站改建为村民广场,增加一个文化大舞台……”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垃圾分类处置实施方案》改了6遍才满意。
修建绿道,进行村庄治理,不可避免地要触碰村民的利益。
“这个猪圈拆了怪可惜,但建绿道更有意义。”村民张道会开始有抵触情绪,经村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后,他主动劝说家人,拆除了猪圈。
为建设绿化带、步道、垃圾分拣中心、小游园等,20多户村民主动拆除了猪圈、清理了小菜园,腾地5800平方米。
整治活动开展起来了,村民们主动投工投劳,83名村民踊跃参与道路植树种草,自发参与沟渠清淤10公里、道路清荒12公里、死角清理33处;本地施工队以优惠近3万元的价格承包建设垃圾分拣中心;村民周云双捐赠1000多元的绿化草皮和树苗;村民王道华发挥特长,免费手绘宣传墙画。
在包联单位荆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及区城管局支持下,该村共筹集资金46万元,配备分类垃圾桶355套、垃圾清运车1辆,建起垃圾分类站4座、垃圾分拣中心1座。
“环境改善了,大家逐渐养成了晚上到广场跳舞或到村道散步的好习惯,一个个都爱讲卫生,像变成了城里人。”李峰说。
“10月的卫生评比,我只得了5分;另外扣除的5分是因为房前屋后清扫不干净,屋内摆放比较凌乱。评分出来,我的面子挂不住,11月份争取改进,取得满分10分的成绩,夺‘流动红旗’。”村民段小平红着脸说。
在建设共管、效果共评上,雷集村组建了由村“红管家”“两委”干部、群众组成的环境理事会,每个组由一名群众义务当“湾长”,形成了村环境理事会、湾长、村民的三级自治自管格局,共建美丽家园。
从“你做我看”到“齐商共建”——
“断头路”修通 少花42万元
钟祥长寿镇朱坡村共商修复断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华 通讯员 周璇 杨国良
10月初,沙洋县后港镇黎坪村,村民卢修福忙着清除公路边的杂草。“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一定要维护好。”卢修福说。
由两村合并而成的黎坪村去年被评为软弱涣散村,凝聚力不强。今年初,沙洋县委书记陈威主动揽下包联黎坪村这份“苦差”。
“大伙儿对村委会有啥期盼?乡村规划乡亲们有啥意见?”3月18日,陈威走进黎坪村,了解村民的实际困难,与群众共商村里建设事宜。
后港镇包村干部付举每周下村一次,与组长交流,张家缺菜种李家没肥料,他都主动帮村民从镇上带回。
7月初,县镇相关部门进村摸排“急难愁盼”问题。“村里有几段通组路,路面只两米多,泥泞不堪,马上稻子要收了,收稻卖谷都很麻烦,希望尽早打通‘断头路’。”村民郑伦清直接反映了村民们的期盼。
“通组路涉及100多户村民、2000多亩稻田,修路是现实之需。”沙洋县委很快决定,尽快扩宽硬化通组路,在秋收前完工,不耽误村民收稻卖稻。
经估算,修路需资金近100万元,经多方争取,村里只筹到60万元。
7月5日,黎坪村召开村民大会,共商修路事宜。
“三段路都要修,农机进出大家都方便。”
“可是,钱不够怎么办?”
一阵沉默之后,新任村支书杨维雄打开了话匣子:“60万元买水泥砂石应该够了,平整路基、硬化施工,大伙儿自己干行不行?”
“没问题!”村民纷纷表态。
7月12日,修路正式开工,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村民江家宽驾驶家里的拖拉机,拉走路基上多余的泥土。卢修福主动砍除两棵樟树,以便扩宽路面。王文清买来涵管,埋在低洼处,方便过水。
在修路必经之处,有一块旱田是15组村民张勋家的自留地,吃尽土路苦头的他,带头走进田里,除草铲土,扩宽路基。其他占了少量自留地的村民,也纷纷表态“不要补偿”。
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黎坪村几条窄土路变成了3米多宽的水泥路,与主干道互通。
“以前是你做我看,现在齐商共建,省事省钱。”杨维雄介绍,经核算,修路花费仅58万元,比发包给施工队的预算节省42万元。
“路修好了,车开到家门口,6万多斤稻谷分两次都拉走卖了。”今年种了30多亩水稻的村民陈家庆说,明年还要扩大面积,把闲田都利用起来。
共同开发、共享股权——
白谷洞村唱响“共富”之歌
白谷洞村两委征求村民意见。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童晨曦 通讯员 余舟
10月18日上午,京山市新市街道白谷洞村内,旅游景点建设和环境改造工程正火热进行中,有的村民驾驶挖掘机挖土,有的村民头戴草帽挥舞着锄头修建沟渠,不管是在村里的景区工程还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留下了村民们的汗水。
“正在建设的,是今年3月动工的白谷洞村三期工程,总投资约5000万元,目标是打造4A级乡村景区,预计年底竣工。村民积极参与建设,有的还无偿拿出自家的自留地,用以扩宽河道和新建游乐园。”白谷洞村党支部书记刘攀说。
白谷洞村位于京山市北郊2公里处,因境内有京山古八景之一“白谷烟树”而得名。2019年,该村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共同决议的方式初步确立了农文旅三产融合的发展道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党员走到哪,就是一面旗。2019年7月一期美丽乡村建设之初,4组老党员周祥铭把自家出租的3亩园地无偿给村里,用于孝廉广场建设。在党员带动下,村民们紧随其后,心甘情愿为村级建设尽义务、舍小利。
该村一个月至少开1至2次党员代表大会,并组织“周湾夜话”活动,广泛收集村民意见,任何决议必须要98%的村民同意才能执行。
“起初,许多人担心投资太大村子变成‘负债村’,但是在村两委和党员带动下,思想成功转变。项目占用村民自留地、园地126亩,大家都自愿不要补偿款,还无偿迁移树木18000余株。”刘攀说。
走进白谷洞村一期美丽乡村项目“都市田园”,只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2020年起,这里已建成的45亩“共享菜地”,每年都可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的收入。“流转给‘共享菜地’有2000元,再加上我开的农家乐,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村民李友权说。
“现在,村民有活干、有钱赚,村里30%的村民从事商业经营,30%的村民从事特色果蔬种植采摘,40%的村民在村企务工。”刘攀介绍,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经营额3000多万元,村民户均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65万元。
今年,白谷洞村还集体创办了白谷洞烟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产业,公司由村民集体经营,景区产权和控制权归村集体所有。
“未来,白谷洞村将人人持股、人人受益。”刘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