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襄阳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2-12-14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襄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稻田用上无人驾驶插秧机。

保康智能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试运行。

分级包装,枣阳皇桃“论盒卖”。

南漳县巡检镇峡口村,晨雾美如画。

襄阳正大百万吨饲料智能生产线上,工人正在装载饲料。

农机纵横驰骋,小麦发芽吐绿,油菜长势喜人,茶山十里飘香……冬日襄阳,千里沃野以最实在的方式展现多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高分答卷。

襄阳北联南襄盆地,南接江汉平原,耕地面积1008.12万亩,其中水田370.3万亩、旱地622.8万亩,是湖北唯一的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整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襄阳粮食总产量占湖北近五分之一,农产品加工产值居湖北第二,猪牛羊出栏量居湖北第一,果菜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均居湖北前列。

2022年,襄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市工作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蹄疾步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粮增产

大旱之年更显“王牌”实力

时针回拨到8月15日,晴热高温炙烤着襄阳大地。襄州区古驿镇外沟村,泵机轰鸣。看着汩汩清水流进农田,村民饶香生感慨不已,“这一季收成算是保住了!”

粮安天下。今年夏秋,湖北遭遇罕见高温。襄阳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全力打响抗旱战高温攻坚战——

夯实基础,坚持“六制”管理办法,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快完成,为抗旱保收增加底气。

早做谋划。7月底组织“鄂北地区玉米抗旱栽培技术培训班”,随州、十堰、襄阳及所辖县(市、区)农技推广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30多人参加培训,有力提升了鄂北地区玉米抗旱栽培技术力量。

强化服务。第一时间成立抗旱技术专班,每天组织不少于5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节水灌溉和田间管理技术宣传指导。

加强联动。与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协调,累计组织抗旱劳力15.9万人次、资金1.3亿元、机械3.2万台(套),抗旱浇灌农田698万亩次,将高温干旱损失降到最低。

灾害天气没有改变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的态势。据统计,预计今年襄阳市秋粮总产57.7亿斤,同比增加1.8亿斤。夏粮丰收,总产39.51亿斤,同比增加1.8%,全年粮食继续实现“三增”,即亩平单产403.92公斤,同比增产5.64公斤;总产97.21亿斤,同比增加2.58亿斤;面积1203.44万亩,同比增加15.39万亩。

种为粮先。紧紧抓住种业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引育结合,今年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粮油新品种在襄阳屡破纪录——

试验示范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每亩单产419.95公斤,创下我国冬油菜单产新纪录;试验示范小麦新品种“扶麦368”,每亩单产691.21公斤,创下湖北小麦单产新纪录;试验示范玉米新品种“黄金粮MY73”,单产每亩978.91公斤,创下湖北夏玉米单产新纪录……

据了解,襄阳市实行技术、品牌、基地、招商“四轮驱动”,引导正大、扶轮、腾龙等企业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襄阳市农科院等单位组成科企联合体,进行育种技术联合攻关,今年全市由国家和省级认证、登记品种超100个,其中小麦33个、水稻14个、玉米31个、油菜15个、蔬菜7个,在全省市州中名列前茅。

“襄字号”种业品牌逐渐崛起,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的招牌越擦越亮!

补链延链

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

11月22日,走进襄阳市南漳县闽钱科技产业园无菌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对香菇进行筛选、分类、打包,赶制出口订单。园区负责人介绍,企业主要生产茶多酚、食用菌多糖、灵芝多糖等生物产品,产品远销泰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家。今年1至10月,实现出口额9000万美元,全年预计能突破1亿美元。

产业链强则产业强。以补链、延链、强链为主攻方向,襄阳市重点打造粮食(优质稻米、优质小麦)、生猪、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蔬菜(食用菌、山药)、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油)、林果(柑橘、桃、梨、核桃)、道地药材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成势见效。

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今年一月至十月,全市农业产业新签约项目351个,总投资890.46亿元。已签约落地农业产业项目270个,总投资473.24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167个,总投资360.22亿元;已投产项目103个,总投资113.02亿元。

龙头企业量质双升。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家,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增加31家、126家,省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量分别达144家、41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为全省第一。全市新进规农产品加工企业103家(不含退出规上企业),总数达到627家。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宜城市南营办事处金山村),总数达14个;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宜城市郑集镇),总数达6个。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预计全年可达1800亿元,增长15%。全市休闲农业主体接待游客550万人次,营业收入24亿元。

强产业、强主体,还要强基础、强质效、强动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2022年度54.73万亩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批复并陆续开工。

农机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全年新增各类农机具15276台、农机总动力28.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人才建设稳步推进。积极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2022年新录取200人。稳步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235人。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深入推进与华中农业大学校市合作,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项目进展顺利。做好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北斗农业领域大规模集成应用,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引导建立科企品种创新联合体,开展种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动新一轮优良品种更新换代。

资金支持注入动能。全市共争取政策性支农资金25.03亿元,占全省13.02%。先后与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金融机构,点对点、实打实解决龙头企业、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

打基础、管当前、利长远,襄阳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愈发夯实,从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

共同缔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提议到落实,不到一个星期就弄好了。”12月1日,说起村里不久前完成的道路扩宽工程,老河口市袁冲乡夏诗荷雨村村民王六姐竖起了大拇指。

夏诗荷雨村靠近百里生态丹渠,四面环水。近年来,该村抓住入选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机遇,整合移民项目资金,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同时发动群众对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改善人居环境。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如何共同缔造,夏诗荷雨的答案是发展乡村旅游。村党支部书记王清林介绍,之前村里的部分道路偏窄,游客们开车进出不便,经村里议事会讨论,启动道路扩宽工程,受到村民拥护。施工期间,不少村民自发前来帮忙。村里搞建设,大家一起干。如今,路宽了,村民心也暖了,村里各项工作红红火火。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离不开农村稳定这个大的前提。

今年,我省把“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襄阳市围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14项建设任务,持续推进“两基”补短板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目前,全市第三批乡村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663个村,预计年底能全面完成936个村的建设。枣阳市、老河口市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南漳县东巩镇陆坪村),总数达到7个。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农民主体作用,从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做起,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要求,深入开展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扎实推进98个共同缔造试点建设,襄城区尹集乡姚庵村3组等获批省级试点,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改革纵深推进。

襄阳市加大源头打、水上查、岸上管执法力度,汉江禁捕退捕良好态势进一步巩固。2022年省定村级化债任务提前完成。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全市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193.44亿元,共核实村级经营性资产65.84亿元、集体土地2216.48万亩,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勇当排头兵,谱写新篇章。襄阳市今年新注册家庭农场1030家,总数达到9514家;新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农民合作社总数8402家;新申报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示范社1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迸发。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5万元,10万元以上的村达1854个、占比75.6%,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3年,襄阳市农业农村系统将站在更高起点推进高质量发展,以示范领先的姿态,全力打造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区、农业农村改革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区“四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农业强市建设收获新成效,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展现农业担当、贡献农业力量。

“数”说襄阳“三农”2022

预计粮食总产量97.21亿斤;

新认证、登记农业新品种超100个,在全省市州中名列前茅;

签约5000万元以上项目45个,投资金额233.39亿元;

新进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3家,总数达62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全省第一;

预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近1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达1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达6个;

全市休闲农业主体接待游客550万人次,营业收入24亿元;

开展98个共同缔造试点建设;

新录取“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200人,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235人;

新注册家庭农场1030家,总数达到9514家;

新申报国家级示范社10家、省级17家;

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5万元,10万元以上的村达1854个、占比75.6%。

策划:中共襄阳市委农办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撰文:李齐 潘勇 柳坤


下一篇:咸宁苏家坊村:坳塘金变“金坳塘”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