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组织振兴> 正文

念好基层治理“四字诀” 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3-01-31    来源:公安县乡村振兴局    字体大小:A-   A+

南平镇地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交汇处,国土面积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8平方公里,土地确权面积7.2万亩,总人口5.8万人,城镇人口3.6万人,城镇化率62%,辖14个村、3个社区。近年来,南平镇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念好“联、早、共、融”“四字诀”,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一、以“联”聚合力,变单兵作战为集中会战

建立健全党政主导、部门共管、群团共建、社会参与的基层治理联动工作机制。一是强化党群组织联动。坚持党建带妇建、团建、工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党员干部为骨干,联合17个村(社区)群团组织、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1支红色南平志愿者队伍,以党建活动联抓、民生实事联办、治理难题联解、志愿服务联动等方式,实现乡村治理同频共振、联合发力。二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以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为保障,对接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强化代表群众联动。在17个村(社区)建立党员代表、人大代表、妇女代表信息库,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当好广大群众的娘家人和贴心人。

二、以“早”除隐患,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

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乡村治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预防在先,强化源头管控,做到问题及早发现、及时解决,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是构建多元调解。着力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乡贤等作用,打造以“推陈出新”调解室为龙头的“1+X”个人品牌工作室,构建以法治为引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以本土乡贤为依托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街头访问、电话沟通、入户走访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对重点人员、特殊人群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二是拓展沟通渠道。创建“向群众汇报”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沉”,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在各村(社区)广泛开展“南平夜话”活动,邀请群众说事议事提意见,督促干部听事干事转作风,畅通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难心事。三是创新工作载体。打造“未爱平行”未成年人教育基地,红色南平志愿者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儿童之家、妇女之家、法治宣传长廊等阵地资源,开展道德讲堂、书香进万家、亲子阅读、家庭朗读会等活动,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三、以“共”强效果,变置身事外为责无旁贷

坚持以共同缔造理念推动美好家园建设,充分依靠人民群众这个动力源,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一是实行微积分。在全镇范围内推行积分制治理,划分村民、党员、工作人员等3类积分对象,细化人居环境、公益慈善、传统美德等积分项目,为民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渠道和方向。二是织密微网格。农村以片组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社区以居民小区、楼幢等为基本单元划分网格,组织党员认领网格长、网格员、楼道长,形成“1+N”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居民个体的专长和能力,调动群众积极性,打通社会治理末梢“壁垒”。三是开展微服务。构建以党员干部为引领、居民群众全员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志愿服务体系,以社区、村组为主阵地,以中青年为排头兵,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群众广泛参与。全镇志愿者人数达127人,开展各类微服务志愿活动500余次。

四、以“融”促振兴,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坚持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融合并重,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进一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今年共拆除废弃房、违章建筑3.3万㎡,清除乱牵乱挂1100处,清理村内水塘42口,沟渠84.5千米,捞草清障37千米,主渠道疏浚7.42千米,清理垃圾9380吨。同时,南平镇依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规模化发展虾稻养殖、优质葡萄种植、生猪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等四大特色产业。通过紧盯市场需求,立足产业基础,打破村级区划,整合土地资源,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全镇1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50至100万元的村4个。实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通讯员:杨凡)


下一篇:聚焦“四干”,开创新局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