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组织振兴> 正文

恩施市:宜居宜业铺就振兴底色

发布时间:2023-12-08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小:A-   A+

大山里的百亩稻田美景。(刘全生 摄)

美丽乡村麂子渡。(李拔权 摄)

恩施玉露品牌商标授权考核现场。(谭华 摄)

恩施市农业农村局、沙地乡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恩施土豆”品鉴暨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向小青 摄)

武陵山中,现代农业基地的蔬菜大棚整齐有序,宛如跳动的钢琴琴键,一派和美乡村图景。(谭华 摄)

洞下槽村大耀农业茶园与景区融合。  

冬日,站在恩施市桅杆堡村的山头远眺,玉米地收割后重新种上了油菜,呈梯田式分布在绿树林间。一片片刚冒头的嫩绿,正以最实在的方式展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振兴底色。
  恩施市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地处鄂西南麓,位于长江之南、有“八百里画廊”之称的清江中游,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国土面积3971.58平方公里。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21.32万亩(其中耕地保有面积92.5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面积76.45万亩)。2023年,全市茶叶、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含复种)超过150万亩,生猪出栏100万头,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85亿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恩施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州工作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巩固脱贫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蹄疾步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生产连续10年成绩斐然
  “我们恩施土豆在全国都出了名。”手捧数颗形似乒乓球的小土豆,恩施市绿加硒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忠一脸自豪,“每年上市就销售一空。”今年,李世忠种植了50亩,每亩收获鲜薯2010公斤(按5:1折算成粮食),得干粮402公斤。
  “这是我们今年4月中旬套种的玉米。”沿着田埂向前走,没几步就能见到数排玉米穿插其中。李世忠介绍,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等待小土豆成熟期里,利用“薯-玉”套作种植模式,通过优选品种、合理密植、科学田管等技术,每2.4米宽的马铃薯地间,种上约40厘米宽的玉米。
  玉米收割完毕后,经测产的2亩玉米地,每亩平均产量613.5公斤。402公斤加上613.5公斤,合计亩产1015.5公斤,是标准的“吨粮田”。
  据了解,恩施市共创建“薯玉豆”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2万亩。建设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面积1.7万亩、油菜绿色防控2万亩。以点带面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技术,全市粮食作物病虫害综合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粮食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2万亩、产量达21.7万吨。实现了“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目标,连续10年获得全国产粮大县奖励资金。
  严格落实惠农政策。2023年全市核定耕地地力补贴面积127.2万亩,预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9153万元。开发“楚农贷”等金融产品,向工行、农行等银行推荐企业贷款近1.5亿元。实施助农贷款贴息项目,为191家市场主体和农户发放了204笔贷款,共计金额5077.3万元,贴息93.29万元。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同时,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打造旱涝保收良田,2019年至2022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2225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7.53万亩,极大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度又投入9371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目前已全面开工。
  认真落实生猪保险、贷款贴息、生猪调出大县奖补等政策,加快推进绿色巨农规模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大北农年产12万吨饲料加工等重大项目落地投产,进一步稳定生猪产能。全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年末存栏52万头,其中能繁母猪5万头。
  196个尖刀班全覆盖帮扶防返贫
  “我现在全家一年有三万多元收入,儿子女儿看病可报销,驻村书记还经常关心我们,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生活非常好。”近日,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脱贫户罗永杰满意地说。
  罗永杰一家四口,儿子有精神病,女儿有白血病。为了照顾儿女,他和妻子都没有外出务工。
  “我和妻子在村企就近务工,每人每天120多元吧。”罗永杰说。
  “我们的脱贫户没有一家返贫。”洞下槽村尖刀班班长、驻村第一书记鲁涵说。
  鲁涵的底气来自村里的两家企业,大耀农业和蓝焙茶叶。“在尖刀班的支持下,我们做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既有研学基地又有旅游康养,还有蔬菜和茶园,高峰期可解决400多人就业,一天报酬就有120多元,村里脱贫户可全部吸纳。”大耀农业负责人阳家寿透露。
  脱贫攻坚结束后,196个驻村扶贫“尖刀班”就地转战,550名驻村队员“工作在村、吃住在村、岗位在村”,开展多轮结对帮扶“回头看”,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致贫。
  恩施市出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等9个综合性意见和产业发展、易迁后扶等55个行业配套方案,有效落实各类惠民政策。
  建立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与防返贫监测帮扶衔接并轨机制,确保未贫先防、临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集中排查17.3万户,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913户6061人,实施帮扶政策7274项,全面落实常态化关爱措施。
  落实最低生活保障,为14938户30161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2532亿元,为3007名城乡特困分散供养对象发放供养金3252.6万元,临时救助1795人次共462万元。
  落实教育保障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春季学期教育资助30196人次2296.06万元,资助政策做到应享尽享。发放春季学期“雨露计划”补助资金732.15万元,惠及学生4881人。
  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全市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资助参保2194.78万元。农村低收入人口门诊慢特病和住院三重制度保障报销1.26亿元,门诊慢特病综合补偿比例90.45%,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91.75%。
  落实住房保障政策,完成危房改造369户,兑现补助资金879万元。扎实做好易迁后扶,建强安置区农业产业基地,链接带动3890户易迁户。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易迁对象务工就业4690户7717人、自主创业43户59人,有劳动力易迁家庭产业就业实现全覆盖。
  突出做好就业帮扶,全市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71833人。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475户1.5亿元,落实到户到人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97.7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3期9151人,培育打造“恩施月嫂”“恩施护工”“恩施厨娘”“恩施茶艺师”等劳务品牌。
  十大农业产业链助农过上幸福生活
  立冬时节,走进恩施市龙凤镇二坡村,320亩超聚硒植物种植田内,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忙着移植恒温大棚内的堇叶碎米荠幼苗。入冬后,这一抹独有的“健康绿色”吸引了不少游客。
  堇叶碎米荠俗称“野油菜”,在自然环境下,其含硒量达7900毫克/千克,是目前发现的全球聚硒植物之最。
  发展“硒”产业,今年3月,二坡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分公司入驻二坡,目前,158个实验恒温大棚已成功培育了特色超聚硒植物320亩。
  “我们引进有机硒提取技术,做实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已开发包括方便食品、糖果、饮料、蛋白粉等系列富硒精深加工产品百余种。建立产学研基地,促进二坡村研学旅游业发展。打造集硒功能农业、硒精深加工、硒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为二坡村村民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恩施德源分公司负责人介绍。
  将抹茶加到面粉中,进行揉搓发酵,然后放入到制作馒头的机器中,不一会儿,一个个抹茶馒头就做好了。
  这是位于白果乡龙潭坝村的恩施市楚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食品加工生产线上的一幕。
  “看到有机抹茶清新的颜色,不仅好吃,最重要的是非常健康。”公司负责人蒋子祥说,他们还计划在城区开办“茶香包子铺”,让更多人爱上抹茶馒头。
  “依托3家茶叶龙头企业、85家合作社,全乡引入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茶叶产业链不断延伸。”白果乡负责人说,通过政策引导,白果乡支持茶叶重点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提高茶叶精深加工能力和档次。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从“吃生态饭”到“吃旅游饭”,恩施市屯堡乡花枝山村是恩施玉露的核心产区之一,他们因村制宜,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壮大花枝山村茶产业、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通过茶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融出一派“好钱景”。
  聚焦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出台《恩施市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工作方案》《恩施市生猪全产业链建设工作方案》等十大产业链建设方案,重点打造茶叶、生猪、富硒农产品、蔬菜等全产业链。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35.72亿元,增速4.8%。
  “恩施玉露”被列为“最具品牌发展力”三大品牌(第1位),入选“大众喜爱的中国茶品牌”榜单(全国共10个,全省唯一);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恩施玉露、恩施硒茶品牌价值分别达到32.63亿元、25.47亿元。“恩施土豆”被列为“中国马铃薯十大品牌”第二位,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和美乡村增颜值提气质
  群山环抱,水清岸绿。初冬时节的恩施市白杨坪镇麂子渡村,一幢幢乡间别墅依次排开,小径两旁花圃、盆景与流水相映成趣,无论是驱车穿行在乡间的田野,还是漫步行走在屋间巷陌,都能感受到移步异景、自然清新的乡村雅趣。
  麂子渡村以打造“亲和小院”示范院落为突破口,带领热心群众通过以奖代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鼓励居民改厨改厕改圈,村头巷尾的闲置空地纷纷变身为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小公园,进一步扮靓美丽庭院。
  “每个月1日,我们都会在院落小组的带领下,一起到公共区域锄杂草、修剪枝丫、清理垃圾桶,每家出一个人,都养成习惯了。”村民冉述慈笑着说,亲和小院环境好,大家团结齐心,生活和和美美。
  坚持规划先行。恩施市对有需求的166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工作一体部署、有序推进,科学制定《恩施市村庄布局规划》及行政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确定47个乡村振兴重点村,统筹谋划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分村制订建设实施方案,谋划2021年至2025年项目1002个,总投资24.2亿元。成功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5000万元,实施5类22个子项目,打造白杨坪镇—太阳河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农业、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
  龙凤镇杉木坝、红土乡稻池等8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太阳河乡双河岭、芭蕉侗族乡朱砂溪等63个村被评为“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屯堡乡花枝山、三岔镇阳天坪等16个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白杨坪镇入选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镇,芭蕉侗族乡黄连溪、屯堡乡花枝山等14个村入选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
  全市共有15座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和17台垃圾压缩转运车投入使用,实现了处理设施全覆盖;每个行政村安排5名以上公益性岗位,负责村庄保洁。“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市处理”模式日益成熟。
  美丽乡村既要颜值更要添气质。恩施市深入推进“硒都榜样”评选,其中2人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年度“荆楚楷模”月度人物,4人被州委宣传部授予“恩施楷模”季度人物。建成2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5个村级道德理事会或红白理事会,构建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核心的“一站、一会、一榜、一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理事会、红黑榜、民事调解中心)道德实践体系,推动乡村移风易俗。
  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组织功能,建设“红石榴”党建示范村43个,建立院落党小组57个,在院落设置“两长四员”(即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卫生员、宣传员、调解员、联防员),5700余名无职党员在治理一线领岗认责,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进院落、到农家,激活乡村末梢治理。
  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一村一中心”,培养普法宣讲员3988人次、法律明白人5803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白杨坪镇麂子渡村被国家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常态化开展文化进万家惠民活动,累计组织各类文化展演248场次,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明确5类正向积分清单和10类负面约束清单,建立积分档案,创办“文明银行”(村民办理“文明银行”储蓄卡,可以提取物质奖励和享受志愿服务,或办理“爱心贷款”),增强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盛家坝镇二官寨村率先试行的“道德银行”积分制管理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策划:恩施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
  撰文:潘贤勇 蒋小萍 赵辉 毛俊


下一篇:万余名群众从“村民”到“市民”,融入城镇新生活——十堰青龙泉社区闯出城镇化富民新路子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