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肖莎 黄达胜
“乡村振兴看梅桥,集体经济翻几番,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梅桥乡亲手把手、心连心,日子越来越红火,共同富裕还靠你我他……”11月18日,在洪湖市曹市镇梅桥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村民高培香、刘芳等正在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排演花鼓戏。
梅桥村过去历史遗留问题突出,干群关系紧张,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一度被村民改名“霉桥”。
2019年,曹市镇镇干部刘萍到梅桥村包村。作为本地人的她,看到家乡凋敝,心里不是滋味。
“上世纪70年代,曹市镇万余劳动大军60余天挖开20余里长的西干渠,创造奇迹,‘曹憨子’美名远扬。”刘萍说,梅桥村就是“曹憨子”精神的主要发源地。
刘萍与村干部、“五老”、乡贤、小组长和热心村民开会商议,决定重塑梅桥人的“曹憨子”精神。
“曹憨子”精神是个啥?一连十几天,梅桥村以“我记忆中的‘曹憨子’”“我身边的‘曹憨子’”“新时代需要‘曹憨子’”为主题,在8个村小组分别召开院落会、禾场会,总结出了“憨子憨厚、憨子肯干、憨子实干”的“曹憨子”精神内涵。
梅桥村曾是有名的“戏窝子”,荆州花鼓戏在此盛行。父老乡亲爱听戏、爱看戏,会唱戏、能吟戏。花鼓戏一敲锣,十里八乡的村民闻声聚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花鼓戏这种传统艺术落寞。
“我们用花鼓戏把乡风文明唱出来!”有人提议。
经费从哪里来?一位乡贤一次性捐助两万元。其他村民你十元、我二十,积极“众筹”。
镇文化站站长肖华芹请来民间花鼓戏师傅,公开招募花鼓戏传承志愿者。“公告一发出,报名踊跃!”一支以6名村里妇女为主,平均年龄超过53岁的花鼓戏团很快组建起来。
养蟹能人的致富故事、脱贫户勤奋自强的脱贫故事、对瘫痪丈夫不离不弃的好家风故事……一个个本村“正能量”故事被改编成花鼓戏公开演出。
“曲调朗朗上口,故事生动形象。演自己村的故事,我们倍有面子!”高培香是花鼓戏志愿者之一,自从参演,她也开始留心村里的好人好事,利用农闲时间琢磨剧本。“别村妇女跳广场舞,我们演花鼓戏,也是一种娱乐方式。”
村党支部书记张健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花鼓戏剧目以村里事为原型,不断推陈出新,涉及环境保护、农业产业、自强自立、婆媳和睦、打击老赖及黑恶势力等各类乡村振兴题材。每天,村里还利用小广播播放花鼓戏,村民听得津津有味。其中,《女河长》作为水利系统文化精品向全省推介。
花鼓戏、小广播轮番上阵,“抹牌赌博的少了,发展产业、帮助他人的多了,‘曹憨子’精神又回来了。”村干部李秀艮说。
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接地气”?短视频的火爆,让花鼓戏团成员又有了新想法。今年8月,在刘萍指导下,花鼓戏志愿者们打造农村网红短视频品牌,通过一个个现场探访,宣传梅桥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典型案例,收集村民的“急难愁盼”和“微心愿”。
近几年,梅桥村清缴债务,引进秸秆回收项目,村两委领办虾稻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由3年前的不足5万元,到2021年超过20万元。梅桥村被评为省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入选全国议事协商创新试点单位,梅桥村经验入选湖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