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荆楚乡村振兴网 > 资讯> 正文

十堰3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5亿元 减少贫困人口36.2万

发布时间:2017-10-18    来源:    字体大小:A-   A+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如是强调。

此次会议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激发出我市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昂扬斗志和磅礴力量。市委书记张维国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精准、精细、精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上下迅速行动,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四双”帮扶……扎实推动脱贫措施落地见效。

今天是第四个全国扶贫日。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已走过3个年头,精准扶贫“查、改、促”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推广,连续三年在省精准扶贫工作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截至去年底,我市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6.2万人;扶贫搬迁5万余户14万人以上,扶贫贴息贷款44.8亿元,覆盖贫困户14.9万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556元增加到8514元。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金融扶贫强保障

我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仅靠政府投入杯水车薪。为破解资金瓶颈,全市上下大胆探索,着力构建大金融扶贫工作格局,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金融+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市组织各级金融部门开展产品定制和金融扶贫计划编制行动,开发和运用了“扶贫贷”“助农贷”“惠农贷”“创业贷”等10余种信贷产品,主动对接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及贫困村,制订整县(市)、整村金融服务和扶贫计划。2016年,全国第一笔扶贫过桥贷款、全省第一笔旅游扶贫贷款在我市发放;开展驻村调研和评级授信行动,组织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专建机构、专配费用、抽调专人,对贫困户进行走访、摸底、调查、建档,对“一村一户”产业发展项目进行调查评估,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档案18.27万户,评级授信10.96万户,授信金额59.56亿元;开展项目推动和贷款发放行动,各银行把支持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作为重点,加大对主导特色产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支持贫困户创业脱贫。截至目前,全市扶贫贷款余额达到122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突破18.9亿元,覆盖贫困户累计超过3.5万户。

保险+扶贫,防范致贫返贫风险。建立大病补充保险,防止因病返贫,在全省首创并实施了 “贫困人口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16年共为4545名贫困患者报销大病保险补充费用832万元。推进政策性保险,护航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实施“三农保险”、公益林保险和农房保险等政策性保险,提高贫困人口抗击自然灾害等风险能力,稳定农民收入,2016年,累计赔付2807.76万元;推动实施地方支柱产业保险,助推产业发展,2016年承保马头山羊3.6万只以上,提供风险保障1826万元,累计赔付167.58万元。推行“政银保”联保,撬动金融扶贫,积极构建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参与的“政银保”扶贫模式,支持贫困户创业贷款、脱贫致富,2015年以来,累计为1145位农户提供4908万元的还贷保障。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市共建立金融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2.53亿元,向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18.9亿元,发放产业扶贫龙头企业贷款19.3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各项扶贫贷款余额达122亿元。

精准施策补短板

针对在精准扶贫摸底阶段发现的产业缺失、住房困难、基建滞后、医疗有限等问题,我市大力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设施完善、健康扶贫工程,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档升级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产业扶贫“藤上结瓜”。全市以农业增效、贫困户增收为目标,以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区域规划布局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为支撑,以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产业扶贫成效显著。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95亿元,扶持产业项目6250个,新建成茶叶、柑橘、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32万亩,养殖猪、牛、羊等牲畜100万头(只),产业辐射带动18.9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建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范高效的农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形成了一批核心基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截至2016年底,全市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573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1家。

易地搬迁“挪穷窝换穷业”。我市以《“六个坚持”创新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十堰模式”》获汪洋副总理批示肯定,国家发改委、扶贫办发文在全国推广。市县两级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同安排、同组织、同推进,先后召开3次市委常委会会议、1次全市推进会和1次全市现场督战会,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各县市区层层传达贯彻省市会议精神,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我市按照“五个统一、交钥匙工程”的要求,探索出了拆旧院腾空间集中安置、依山就势保生态连片安置、进城镇园区就业分散购房、依托生产资料和特色产业就近安置、公租零租保障房安置5种具有十堰特色的安置模式,全面保障贫困户住房需求。2016年,全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万余户10万余人。

实施“五大行动”,推进健康扶贫。从2016年开始,十堰着眼从根本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医疗保障提升、住院就诊减负、医保结算便捷、公共卫生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大行动”。今年,又先后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健康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十堰市深化健康扶贫 “五大行动”实施方案》,按照“市级统筹、区县承担、市级补充”实施的原则,统筹资金1.6亿元建立大病补充保险,实行专账专户管理,把贫困人口住院就医年综合报销比例提高到90%,门诊30种慢性病定补费用达到85%以上,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健康档案建设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村卫生室达标率4个100%,确保贫困群众能看病看得起病,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病致贫问题。

深化落实提质效

我市强力推进“四双”帮扶向纵深开展,同时加大精准扶贫督查问责力度,有效增强党员干部开展扶贫工作的主动性,不断拉近干群关系,有效提升贫困人口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

“四双”帮扶构建扶贫“大格局”。从2014年8月开始,在全市开展以“双包双建双带双促”(简称“四双”)为主要内容的“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调动各方资源,打响了一场精准扶贫协同攻坚战。市委、市政府印发《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十堰市“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四双”帮扶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全市上下深入发动、广泛动员,形成了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帮扶工作局面。全市组建的1238支驻村工作队帮扶1232个贫困村,发动10.2万名各级党员干部结对包扶16.3万贫困户,动员643家企业参与帮扶。落实到村项目6238个,实施到户项目3.4万个,帮建项目770个,科技服务1.5万人次。

强化问责,确保执行不走样。我市出台《精准扶贫督查问责办法》。《办法》规定,督查问责对象为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全市从事精准扶贫工作的各级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领导。督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省委精准扶贫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及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等。督查采取事前不打招呼、事中不要陪同、事后不准接待,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进行。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督查,邀请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督查,聘请新闻媒体记者暗访督查,充分发挥各方监督作用,扩大督查工作覆盖面,提高督查方式的开放性。

携手共进,行稳致远。我市上下将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紧盯目标再添力,完善机制再使力,强化措施再发力,克难攻坚,苦干实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创造新业绩。

上一篇:荆门:到2016年底贫困人口减少129295人
下一篇:宜昌精准扶贫:以绣花功夫打好硬仗中的硬仗

Copyright ? 2001-2022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